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41|回复: 0

教会史话37---从主教到教皇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5-1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997+ n0 J& E6 L, S; D+ a) w* X, @8 K
5 ]: ^! y, E$ w$ h  v
论到早期教会的信仰生活,在当时罗马帝国人民眼中,是非常高尚的。凡是不抹黑诬陷基督徒的人们,都承认基督徒的言行举止令人钦佩。例如第2世纪出名的医学家加伦Galen说∶虽然基督徒的信仰根据是寓言故事,但是他们的言行,有时与哲学家一样真诚;他们不惧死亡,贞洁自守,崇尚道德,一点也不落在真正的哲学家之後。
* {) o! E' Q3 ]% s2 o6 E* X! J, }1 A0 Q5 F1 w/ q2 r
教会是神子民的团体,是蒙召与世人分别出来的圣约团体。有些外邦信徒在信主之前,是放荡度日的;但是悔改归正加入教会,都深信神在基督里已经洗净他们的罪。然而,如果在受洗之後,又再犯罪跌倒了,特别是严重背道的罪,则应当如何处置呢?例如在大逼迫时否认信仰或向罗马神明烧香者,教会领袖应如何施行劝惩纪律呢?3 I. M5 H# T$ [4 n4 ^. C3 {; K7 H

, A6 ]9 J+ t& J% m& b$ N$ g9 i认为应该严格劝惩以洁净教会者,如诺瓦天派Novatians(德修Decius皇帝大逼迫之後),埃及米利都派Melitians,北非的多那派Donatists(在戴克里先Diocletian大逼迫之後),都因为一般教会采取较轻的劝惩措施,或容让失节的主教继续任职,而离开大公教会另立门户。当然,问题的关键在於“教会治理”的领袖职分与组织架构。6 B- }: t1 k& |; H* q7 E
) \  I, r. I! B2 _8 N0 L" d5 S
众长老治理教会
# v5 \; h2 V$ @- V$ H' l/ W. T1 s1 F: u
教会在第一世纪是采取“众长老治会”。教会的领袖被称为“长老elders”。新约圣经说到教会中的治理者,有“长老”,“监督”,“牧师”等不同的名称,然而这些名称都是指同一个职分“长老”。这些名称在圣经里交替使用,例如《徒》20∶17、28;《彼前》5∶1-4。$ m5 V; H* V# G" s* i* v5 c

5 Q3 ]1 y, O! g" p' _, V神的子民由“长老”来治理,在旧约里就已经清楚记载。当神差遣摩西去解救以色列子民,脱离埃及的奴役时,神吩咐摩西“去召聚以色列的长老,对他们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向我显现┅┅’”(《出》3∶16)。在摩西时代,“长老”是神子民的领袖与立约代表(《申》21∶19;《出》24∶1;《民》11∶16;《利》4∶15)。在士师时代,王国时代,以及被掳时期,“长老”都是民中领袖(《士》8∶14;《撒上》16∶4;《王下》19∶2;《结》8∶1,14∶1,20∶1-2;《拉》5∶5、9,6∶7-8、14)。两约之间犹太子民的历史,也清楚见证∶会堂是由“长老”治理的。+ y  {& k. l+ C# |$ R4 _, k
7 x& F# l  I4 O9 B( K* d4 T7 U
当主基督第一次来临时,福音书多次记载“长老”与“管会堂的”。虽然犹太人领袖在当时是如此腐败背道,但是他们仍然不敢废除圣经的“长老治会”制度。所以,从旧约到新约时期,神子民团体的治理架构是一致的。新约中的使徒们,选立教会中的长老们,乃是根据旧约与福音书的背景。使徒并未创新更改从旧约已有的“长老治会”,乃是承继遵照圣经一贯的启示。4 e/ \, t3 y$ j, Y; b) q1 S

7 s! P+ V: i8 r) H3 A“长老治会”是由“众”长老治理,并非由“一位”长老独断行事。保罗和巴拿巴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原文是复数),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徒》14∶23)。换言之,保罗与巴拿巴在各地每间教会里,选立众长老。同样,保罗向以弗所教会的众长老讲话,说他们是群羊的“监督(复数)”(《徒》20∶17-28);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教会,称“诸位监督”(《腓》1∶1);《雅各书》5∶14告诉有病的人,该请教会的“长老们”来为他们祷告。
6 I; S: B* s3 J" ~2 u+ b) Y
9 b) d+ B  t# W3 [9 i/ O众执事辅助众长老
1 r, g$ w% B: ^( F+ k2 }
; a* w; U; p' u4 c地方教会中除了“众长老”之外,还有“众执事”(《腓》1∶1)。长老与执事是教会的领袖职分,长老侧重监督治理,执事负责执行慈惠事工。执事们遵行长老团的指示,执行财务与庶务的工作。在崇拜聚会与施行圣礼时,执事们也是众长老的助理。早期教会仿效《使徒行传》第6章,地方堂会有7位执事。小亚细亚的众教会,在第3与第4世纪仍然是普遍维持7位的数目;罗马教会则一直是7位执事。# ?# ~) L! g4 e4 {) o# |- u
: ?& a- P+ h1 _1 k& a# D9 g
执事团的领袖是弟兄们,通常是终身的事奉。执事团内由姊妹参与专门照顾姊妹们的需要,例如寡妇的实际生活照顾。後来到了第4世纪,在北非发展出“执事长archdeacon”的职分,由资深的弟兄担任,协调执事团的事工。由於执事们的丰富行政经验,後来就成为长老的储备人才,有许多执事後来升任长老。; X* l; |* e# G. ^0 [( U

. j! Z# w! K4 y3 ~& G1 f总的来说,早期教会从初代到第2世纪,领袖职分是“双层制∶长老与执事”。这从历史的文献证据来看,“众长老治会”是普遍的作法,是无庸置疑的。在第1世纪末,罗马教会的一位长老,名叫革利免Clement,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此封《革利免前书1 Clement》显示∶罗马教会与哥林多教会,都是由多数的长老(监督)组成的长老团治理。6 Y5 i1 V! _! j" U6 s

9 ^  C+ }3 ^+ V% ?: J; A% f* x, v9 v後来,第2世纪中,在罗马的黑马斯Hermas(据称是长老皮吴斯Pius的兄弟)所写的《牧人书Shepherd》,也显示众长老治理罗马教会。士每拿的波旅甲Polycarp所写的《致腓立比书》,也显示∶腓立比教会在第2世纪初,仍是众长老治会。第2世纪的著作《十二使徒训言Didache》,书中也表明教会领袖职分是众长老与众执事。
- J( t8 }& {" a5 L
: y& [7 c- P& ~7 s" ^  ]“主教制”的兴起7 ]& H9 e  P/ T6 m% `

( b0 @5 E9 W/ ~- y- S然而,到了第2世纪中期,一些地方教会已经开始演变成“一监督,众长老,众执事”的治理型态。地方堂会长老团中选出的主席,由他负责召集会议,对外代表教会。他的权力与其他长老们一样平等,成为所谓“首席长老(监督)first among equals”。後来,“监督”此职称,就从众长老共有的称呼,变成首席长老的专有称呼,中文翻译为“主教”。
/ W4 m& p# O. X/ j, O8 j6 ]; E1 b  R" V: i2 C
极力推荐“主教制”的领袖是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他在主後115年被解送罗马殉道途中,写给各地的7封书信。在其中6封中,他极力辩称必须“由一位主教在上掌权,来监督治理教会”。既然他辩论的用词如此强烈,显示他的立场是少数的抗争。唯一没有辩论“主教制”的那封书信,是写给广受尊敬的罗马教会,因为罗马教会当时是由“长老团”治理。
6 u9 v% }# y4 p. _# |" f9 C& m& c) T
伊格那丢提倡的“主教制”,在第2世纪末期成为多数教会的作法。原因有4∶(1) 按照惯例,资深的主席长老主持圣礼,并主理按立新任长老与执事,由此权力扩充,就成为首席长老;(2) 主席长老对外代表教会,与其他教会联系;(3)主席长老代表教会参与其他堂会的长老按立礼;(4) 主席长老的一元领导,在实行上明确迅速,对内方便整合,对外容易对付异端。
( l6 H% u" z) Y0 l1 d8 a: `. i1 `1 G& Q  f- t' R
上述这4项理由,都是为了实际操作方便,并无圣经根据,为何逐渐流行开来?主要原因在於∶教会如雨後春笋般快速增长,并且当时的生存环境是处於内忧外患之中。教会外在有罗马帝国在政治宗教各方面的不断逼迫,领袖被捕,聚会点查封,教堂被烧毁,圣经被没收,所以无法定期有效的召开“长老团”会议,按常规治理堂会。因此,主席长老的担当与领导,就成为信徒们马首是瞻的标竿。
- M4 Z( G: ^6 T, k  R0 t' e9 _  i7 S% J3 m; _. f2 y
教会内部有异端兴起,这是更可怕的。教会快速发展,许多不同宗教思想背景的人加入教会。这些人照著自己原有的哲学或文化理念,来错解圣经,谬讲基督信仰。特别是“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异端,离经叛道。当外在逼迫使得“长老团”无法定期开会,又无暇仔细评估异端时,教会只有借重“主席长老”的判断,因为他通常是最熟悉圣经真道,又有丰富牧会经验的人,由他来主导教会的信仰与生活,自然是大家乐於接受的。8 p0 m- d+ _, \+ t' v
1 [9 {. P. W- H
原来各地方教会在同一区域,彼此联系合一,召开“区域长老团”会议。後来就演变成“主席长老会议”,也选出“区域长老团”的主席,按照“地方堂会”的发展倾向,区域长老会议的主席,就演变成区域的“主教”。在大都会城市周围的各区域,就以此城市为中心,组成大的教区。此城市的区域长老团主席,被拥护为“大主教”。到了第3与第4世纪,罗马、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的大主教,已经被尊为“主教长patriach”,後来的康士坦丁堡主教,也成为5大主教长之一。
( h# R, `: f; `
. C# {% s5 T* }& o' e教皇制的兴起' \# s/ W  P8 u6 P5 j

+ g  C- e* \" H3 y在时势所逼之下,时势造英雄。从第2世纪末起,“主教制”成为教会体制的主流。其理论基础并非“使徒传承论”,因为连伊格那丢也没有提出“主教是继承使徒的职位”的说法。他只是主张唯有靠“主教”中流砥柱,才可护卫真道。爱任纽Irenaeus约在180年提出“主教传承论”∶由主教们按立继任主教。此後,“使徒传承论”开始酝酿发展。8 ~$ g. [2 K$ w8 B3 v
  [1 Z5 r- T6 }
罗马的主教在头3世纪,虽然广为受人尊敬,但是并无所谓在众主教之上的“教皇权”。众所周知,使徒彼得自己明说∶“我这作长老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彼前》5∶1)。至於“彼得是罗马的第一任主教”的说法,是第3世纪的西波来特Hippolytus之後才出现的。并且第3世纪中叶,当北非迦太基主教居普良Cyprian与罗马主教司提反Stephen彼此对“洗礼”的看法不同时,也只有互表尊重。虽然司提反引用了《马太福音》16∶18来支持“继承彼得论”(所谓彼得是磐石,是罗马首任主教),也未能说服对方。等到第4世纪,罗马主教达马索Damasus在382年大肆推销“继承彼得论”,才开始产生重要影响。
% }- T- z7 p6 Z: J: R
7 Y% i5 H- v$ H& Z/ g, Q: M% U  q  j% e罗马主教在持守护卫纯正信仰上,向来为众主教之首席。在罗马帝国西部,罗马主教早就成为西部教会的领导人;342年的赛狄卡会议Serdica Council已经规定西部教会的任何争端,必须上诉罗马主教,由他指派裁判官来定案。利欧一世Leo I任职罗马主教期间(440-461),表现卓越领导,提升罗马主教的威望∶他所写的《大卷》,领导教会制订《迦克墩信经》;是他在452年罗马城将被倾覆时,出面与匈奴王求和,保住了罗马。利欧是第一位成功将“罗马教皇权”建立在“继承彼得论”上的人。5 c( g8 }4 b: Q8 w

& P/ S6 h2 R2 Z後来,杰出的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在罗马主教位上(590-604),巩固了教皇制在中世纪的发展∶他与蛮族伦巴人签订合约,派遣官员治理义大利城镇,扩张教皇的世俗权力,推行修道运动,改进崇拜仪式,著作教牧指南,差派宣教士等,贡献良多。贵格利之後的历任教皇,渐渐与伦巴人及东罗马皇帝发生冲突,於是寻求法兰克人的支持。! Y4 D0 H5 a+ A: [4 N7 @! ?

  f! q" f% O) g3 ~( h皮平Pepin於751年获教皇支持,成为法兰克国王;他於756年捐献土地给教皇,从此教皇拥有属世领土。後来,皮平之子查理曼Charlemagne在800年被教皇利欧三世加冕,封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举表明教皇之权高过世上君王,教皇制度在中世纪的政治社会地位,已经根深蒂固。
. ~( ~% ~* m& P* U- T/ c' R: w
" G1 [0 B5 O$ u" @* P, G) ~7 P结论$ c- f+ H$ v& y, r; [* y* _. \' a
) g5 q. z; j0 @. N) H
“主教制”在第2世纪末期的兴起,从“主教为首席”开始,到了後来变成“主教为君王”。罗马主教站稳西部元首之位;东方则由亚历山大主教与康士坦丁堡主教争雄,最後由康堡主教长得势。罗马主教力争自己为全世界主教之首,给中世纪“教皇制”铺路。此後教会内外政治斗争层出不穷,使得中世纪成为“黑暗时代”。
& n8 _! |3 N/ G1 C3 a6 Q2 ?
0 l/ Q% x$ U) ]2 ^罗马天主教的“教皇制”的人本专制,使中世纪“无圣经可读,无福音可传”,所以教会乱象横生,信徒困苦流离。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马丁路德,慈运理,加尔文等改教家带领之下,改革教会归回圣经,归回第一世纪教会的纯正信仰生活。他们都指出∶真正的“使徒传承”,不在於自称延续使徒的职位权力,乃在於忠心传讲使徒所传的圣经福音。
& S) B% t' \9 i6 I- U8 N; I, S- [3 z
在教会治理结构方面,瑞士与欧洲各地的改革宗教会,以及苏格兰的长老会,都恢复了初代教会的“众长老治会”,最为彻底。德国与北欧的路德宗,虽然恢复长老的职分,但是仍然保留主教监督制。英格兰的圣公会,则仍是仿效天主教遵行“主教监督制”。由圣公会发展出来的“卫斯理宗”循道会,也是“主教制”。另有些宗派采取由“会督”与“教区长district superintendent”在上治理,仍是“主教制”的延伸。另外,灵恩派中流行的“使徒团队制”,也是换汤不换药的,由自称“使徒”的人在上领导。, V2 _# g$ b$ f2 M, u; S( O

) F3 }5 h) \8 d" _# a- L0 P, [3 Q& x如果教会中是由“主任牧师”或“创会长老”一人作主,则也属“主教集权制”。这人可能成为独裁者,自己作最终的决定。他会觉得他带领的教会,是属於他的,怕他人夺取他的权柄,或教会不照著他带领的方向行。但是,圣经指明基督是教会之首,而不是牧师或长老。在《林前》1∶12-13,3∶3-9,保罗明确地反对个人主义,任何教会或基督徒团体不是属於个人的。以一位领袖为中心的个人崇拜,是不合圣经的。
6 i* N2 p/ n+ l4 b' E
* h8 m0 P/ D, Y* U6 s% \& I“众长老治会”是长老们一起作出决定,若他们彼此意见不一致,则以多数长老的共同决议定案。总之,长老们应该同心祷告与沟通,直到达到共识。虽然长老团的治理,不如“主教独裁”的省时又省麻烦,然而遵行圣经才是真正有福的。上帝藉圣灵感动众长老同心事奉,赐给一群领袖有谦卑的心,使他们可以同工,互相学习彼此监督,领导教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5 10:53 , Processed in 0.08383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