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21|回复: 9

[转帖]两难的选择——汉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警示

[复制链接]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08-11-25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作者:kingsreturn 提交日期:2008-10-24     原帖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447939.shtml0 T; \2 ?/ x5 f
& D% |( C) R% M6 j8 V/ w
注:此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本网不对其观点负责,欢迎大家讨论。(顺路提醒,本版不欢迎辱骂及人身攻击)% P2 a; u* H, U% \2 F

* `; `! p" V5 E$ Y5 {; B) W) l
两难的选择——汉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警示
. y" `6 A" N# [% b: I3 q  
                              纷争之春,多事之秋——题记。
  前言:2 C; j. J- t0 A# \. _
  当一个故事刚刚开头的时候,我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直到事后回忆的时候,所有的一切才会那样动魄惊心,潜伏在人们视线之外的暗潮正在这个国家建立新的意识形态,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爬行的藤蔓,而事实上,这些藤蔓也许仅仅是某种庞然大物的附属品。荣耀正在诞生,反复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着的历史宿命仍然在纠缠这个国家,一些从来不成为问题的观点,开始在网络和现实中大量扩散开来,一些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在这个思想混乱的国度有了崭新的,蕴含不同政治目的和民族诉求的解释,气候已成,压制和忽视都已经无法阻止新的裂变,虽然端倪早就显露,但是我们都仅仅是幸灾乐祸地观望着,或者漠不关心的走过。" m0 J/ t$ A3 u% w7 S& Y, F/ g" H
  0 }6 B1 L. u3 z* W* a$ O
  ) h* f8 y# v5 O: k
  关键词:民族记忆,文化符号,民 族 分 裂,汉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者。. s/ C- J# _6 O0 h! f  U) a
  
+ z8 ?8 W% G9 F: I6 W3 N  摘要:6 i! A% a! E5 S& [/ i8 l% F6 `% M
  
; p3 N0 e+ z* ?# m: a! B# ~3 z( m+ Q  本文基于于进十年来文化领域的几次标志性事件,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族政策,重点向读者展示和分析大汉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和扩散,及在各大自由传媒思想剧烈交锋的社会现实,并对中国民族关系的未来作出预测,为可能出现的族群分化提出可能性的假设和预防建议。0 I# F. o9 T0 ~+ b, E
  # C0 N% C# K/ h3 @% T& G
  正文:
. t& m" b7 Y0 f/ n# c$ n% `& @: ?( |7 M  
( p+ Y) D9 c" B9 t* Q  进入2008年以来,民族问题在中国愈演愈烈,新疆和西藏的暴力事件此起彼伏,人们惶恐于边疆的变故,连续的民族冲突让人愈发不安和盲从,可以毫不客气地讲,主流媒体对暴力事件的解释力已经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那种政府惯用的语法: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精心策划的暴力事件。更多的,只是引起阅读的麻木感。长期错误的民族政策最终酿成了这样的苦果,我们已经失去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好机会,现在所能够做的也仅仅是像我这样,在浏览资料的时候唏嘘几声。
: c- S# X& i! V1 ?; T- d  " E% K2 W3 \' U6 N4 A
  然而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虽然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政策时,我有足够的理由去质疑甚至否定类似于“大量汉族干部撤出西藏新疆,大肆提拔少数民族人士进入政府,坚持仅仅针对汉族的计划生育,利用‘三少一宽’大搞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量刑歧视”等等近似自杀的书生决策,但是本文要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领域,一个长久被忽视的,已经出现巨大政策失误的领域。' t' L! N# B* O+ L" j
  
' @$ M0 A$ [+ Y4 [2 F& c  文史和教育领域。8 w! V6 z* Y8 T
  4 d$ m* L7 F3 |' G! {8 \
  错误的民族政策和模糊混乱的历史观在这里继续肆虐,我们并没有看到过政府在文化领域的有效作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大量混淆历史真实和矫枉过正的文化产品开始占据出版业和影视业的主流,甚至,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一次次退让和妥协也让这个问题越演越烈,长期积累的历史扭曲甚至开始进入地方的旅游文化,别有用心的民族势力和荒唐无智的地方官员导演了一出出闹剧,其中以沈阳的所谓“清文化节”尤为甚!而这些违背历史学公正真实原则的倒行逆施,必然会在文化水平不断上升的市民中激发强烈的逆反心理。当政府在原则问题上失去作为时,人们就只能选择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 _# b1 e' M3 l
  
# @! ~9 J8 V0 a( w. Q0 Z* K& y  一,大汉民族主义的兴起! @: _. w. r$ {' K  H4 f
  2003年11月22日,一个叫做王乐天的郑州人穿着消失三百年的汉服出现在大街上,引起惊诧一片,汉服运动从此进入公众视野,从而成为一种持续到今天的社会现象。
4 O* S& ^- T1 {+ U% @3 Q1 J  ; Y7 c* ~: \( r
  在此之后,一个叫做汉网(www.hanminzu.com/bbs)的大汉民族主义论坛浮出水面。论坛的创始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而“复兴汉服”则成了他们从边缘人物走向媒体焦点的一条捷径,随着该论坛的壮大,汉服运动逐渐成为他们进行民族诉求的一面旗帜,许多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由于历史教育的选择性而不被人们关注的东西开始被发掘和整理,不得不说,这些创始人们作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整合工作,并在以后的时间内以文集的形式扩散到各个热门论坛,这里有一个汉网置顶文章的不完全纪录:! c+ [7 I% z. U
  
& Z5 n5 M. F7 O% w. u0 J" l- ^& P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汉民族的历史在风雨飘零中》
; [- i+ a0 V2 i+ _6 y/ E" @  《大国之殇——汉服消亡简史,文明的失落和复兴》( R( X& J6 ]3 o% d. }3 R$ k8 m" S+ T: L4 C
  《满清——逆行在历史上的特快列车》
8 g0 y. ?8 I2 q( U7 h: E) e4 M  《明末清初的民族屠杀》* ]' E  w, L$ [/ Y
  《被清廷打断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西学东渐》: E' n. M7 [/ j7 G! _
  4 r0 ?, y% d; E7 w
   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古老的,甚至是早已经成为定论的历史观:即满清入关是中华文明的倒退和变异。人们对明朝和清廷的印象存在普遍性的历史学谬误,他们认为,明朝是制约皇权、文明进步科技发达的朝代,而清廷则以他不为人知的黑暗残酷走向了历史、文明的反面,他们苦口婆心的说明中国近百年的落后和满清贵族的制汉防汉政策有必然联系,他们提倡恢复大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将三百年前的剃发易服事件看做是大汉民族被奴役的标志,汉服运动也由简单的文化复兴走向了充满着艰辛的民族对立的道路上。他们反复的说明着我大汉民族在近四百年来的弱势身份,这是一个被奴役被剥夺文化毁灭科技的民族争取话语权的正义!这些情绪在言论比较自由的网络上开始大规模流行,并在短短的三四年之内争取了众多拥簇。他们开始大规模讲述那些历史书忽略不写的,电视剧从来不演的大汉民族历史,那些在对外战争中牺牲的领袖人物(文天祥,岳飞)再一次成为了他们心中的英雄,他们对历史教科书中对文天祥,岳飞民族英雄地位的否定感到莫大的屈辱和不平,由于主流媒体不能够表现汉族祖先们的丰功伟绩(只要涉及到民族冲突),这种情绪不得不以更加极端的形式得到发泄,他们把大量的史书翻译成白话文发布到各大论坛板块,向大量的年轻人(主流上网群体)宣传我大汉民族那些泯灭的历史,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位叫做冉闵的君主,由于执行了对胡人的复仇屠杀政策而被捧为民族脊梁,至于汉唐时在边塞横扫异族的皇帝和将军们则更是他们尊崇的对象。- W: [1 r6 t1 P9 h' R/ e
  / r* J& @; O# C' h3 G1 d( N
  2006年3月,《明朝的那些事儿》开始连载,对于大汉民族主义者们来说,这无异于又一次思想风暴,因为作者写的很浅显,即使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也能够读明白,历史上的明朝是什么样子。当一个火器装备达到百分之九十,启蒙思想席卷江南的明朝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可以想见的,也只有对长期以来主流媒体一直鼓吹康乾盛世的愤慨。
4 t$ r/ O# |( h) x  
& ~( u- h/ Z8 t3 ?& [: c5 O  截至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第三天,北京满学家阎崇年因其著名的“满清贡献论”在无锡(满清大屠杀发生地之一)遭到大汉民族主义青年攻击,而在此之前,阎崇年曾多次在公开的学术场合遭到此人质问而哑口无言。虽然警方立即对该青年进行了处罚,但是,此人立即向法庭反诉警方处罚过量,并且,此人的义举在汉网等大汉民族主义网站得到了大量支持,许多有汉网背景的律师已经准备为其辩护。
! v; z- ?; d' o8 z9 k  
+ \7 w) x1 O7 A" P' O. S$ V/ w  这些社会现象都宣告着大汉民族主义思潮的又一次崛起。
7 s7 Z: l6 P: t( i8 Q  ( G: s2 O" c' C$ X. A  l
  是的,民族主义来了,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3 D4 `2 h5 Z6 R, L! k  
* I  e) E0 k  I/ m) o  二 大汉民族主义的历史% e5 B5 ^2 m1 ]" g
  
- ^0 h+ S/ _& F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有了具备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华夷之辨”。这之后的历史是华夏族不断聚合强大的历史,六百年的辉煌争鸣最终诞生了统一的秦帝国,在之后的两汉四百年中,汉族(华夏族)一直保持着对周边民族的优势,这一力量对比在西晋末年发生了改变。3 x( I5 V1 g& y3 _* V" b: E2 M
  五胡乱华直接导致了衣冠南渡和大汉民族具有民族主义气息的第一次反击(东晋北伐和冉闵灭胡),然而随着胡人在战争中人数的下降和鲜卑人自主的汉化,民族主义气息开始稀薄,并且在杨坚屠 戮胡人贵族后逐渐消散,在此后的隋唐帝国,大汉民族再一次保持了对周边民族的绝对优势,当然这也导致了统治者对异族防备心理的下降,过度膨胀的唐朝在内乱的打击下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大量胡人开始进入中原。
0 u$ [" q6 d( S9 g. u7 U  
  F- P6 d9 w2 e  k) Y4 x+ c  两宋是民族主义风气再一次高涨的时候(见当时的大量诗词),胡汉的区别被强调的非常明显,之后朱元璋北伐灭元的时候更是提出了“驱逐鞑虏”的民族主义口号,由于受到宋朝屈辱历史的影响,明朝对于外族的政策强硬而强悍,但是同时,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建立的蒙元奉为正朔也削弱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4 i$ W& n3 `. ~- b: l
  
. r1 C. D( i0 o; c2 ~  国际关系意义上的大汉民族主义诞生在清廷末年,孙中山本人就是洪门(反清社团)的成员,而孙中山发起的起义经费则多来自明末逃亡南洋的华人后代,这让辛亥革命具有了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当时的同盟会员对此多有论述,其中秋谨,章太炎,陈天华(他的《警世钟》最近又被大汉民族主义精英大量引用)的著作充满了对我大汉民族历史的回顾和对大汉民族正统地位的强调和捍卫。大汉民族主义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共两党的高层都受到了强烈影响,其中以蒋介石为甚),并且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逐渐成为全中国的民族主义,比如当时流行的新一军军歌:
6 l; @9 j' ]" G! v2 k' h+ |/ c  
( y* D& w, U, M5 I" B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4 g3 \3 J* k" \$ h- A4 y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 f/ m% n* n; @% p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9 e9 E, D. ]$ J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1 S' s( B7 q) O# m  弃我昔时笔,  著我战时衿, - d; j: a6 y& f; S  j- f- E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7 q. N' i" o9 x4 p/ w$ g- ?. }3 v& B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 e5 j3 S+ ~' v- y6 A7 D; c. T
  * k1 b5 x2 Z6 O4 t
  开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这一超民族的概念开始流行,大汉民族主义陷入低潮,取而代之的是根基薄弱的爱国主义思想。* n% A* Y$ O( t" f
  而现在,就在改革开放十几年后,大汉民族主义依托网络再次兴起。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量,我们一定会问,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人们去寻找失却许久的大汉民族记忆?是什么让汉服这个因为满清入关而消失的文化成为了文化复兴的符号?又是什么造成了青年中大量存在的民族隔阂?9 O7 y) R8 z& F( _7 d' x! u2 _
  
" x( \* p; b! e( ?# T  三,另一条路,改革开放后的文史悖论: n, E% p( m' X. }7 Q1 O8 ~
  
9 y: x7 h* u/ j8 l: @/ G  1,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标志人物定位的愚蠢
  v4 Z3 p+ L: S- k" i  0 b( `; F$ o3 Z5 M' p3 @
  一个人的历史教育大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1,家长(尤其是祖父辈)的故事,2,读课外读物(《上下五千年》等),3 教科书,4 网络,5 电视剧。如果把这些变量代入中国的社会现实,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历史观都充满了不可预测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世人皆知的英雄文天祥,在父辈们的讲述里,文天祥也许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在课外读物上,也许文天祥也是万古英烈,然而在教科书里,文天祥领导的抵抗却成了中华民族内战,在网络中他可能被一篇文章捧得高贵无比,而被另一个人说的一文不值,在电视剧中,这个人就干脆消失。
8 l: A6 [4 O$ K' i  8 n) |: H$ V- {
  这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了解到不同的东西,而代表官方态度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组则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3 {6 R# I3 v  F
  
, y! ^: S* H* a* Y" N  这就涉及到我国政府在历史教育上的不作为和错误选择。
! [' h3 Z2 w- B2 r: O4 S7 _  
# F- o* r" x, [% h# i3 L  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是以阶级斗争理论为主线的,力图淡化历史上存在的民族冲突,把五胡乱华修改为五胡入华,着力描写当时的民族融合而忽略仇杀,把一些大汉民族公认的英雄人物划出民族英雄的行列,以统一为历史正义的最高标准,这样的历史观最终导致了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篡改。7 ^: B  V% Z0 F# t7 ?3 V. t: j
  
* Z; c7 s$ d) c1 N9 m/ Q- R  如果说这样的历史观教学是在灌输一个长久存在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观点的话,那么他遭到了必然的失败和抵制。政策制定者并不明白有一些历史结论是不能够轻易动摇的,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文天祥这种符号人物对整个大汉民族族群的重要性和不可撼动。他们也许忽视了一点,人们发现历史书和常识产生矛盾后是会有所反应的,这体现为2001年以来民间持续不断的祭奠岳飞,崖山国难,甚至祭祀崇祯皇帝的一些事件。事实上,统一压倒一切的历史观给了那些文明屠夫更大的话语权,我们甚至可以说,日后出现的大量对鉄木真和努尔哈赤的吹捧都和教育部的愚蠢有关。* V  m% e- c) Q9 S4 q, G( Q6 F5 L6 L: j9 G
  8 ]8 ]2 I: j; b; w* g7 I' [
  2,影视领域的话语权偏好
& Z8 Z7 C$ e; v) S  
8 h& l" I2 c* D! k! M$ }! N    1986年 《努尔哈赤》
  i+ t* T% a; C, y4 z- t# H      1988年 《康熙大帝》 - r$ n2 a) w! w0 S) b/ [; m6 H  g
    1989年 《雍正皇帝》9 l7 d3 x; s  ^; z3 l0 r
    1997年 《雍正王朝》
6 m, R3 h+ q2 }" ~    2000年 《康熙帝国》
, |2 t8 z. @8 ^; g  v      2001年 《乾隆王朝》3 @9 @4 a0 }6 K( r
      2003年 《天下粮仓》
' a( |2 A+ K* @) H7 h8 k* m5 l% g    2006年 《大将军施琅》+ i! S( n" i' l4 ^) X! d
  以及贯穿始终的,阎崇年教授长期在百家讲坛开讲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现象。如果做一个调查,询问《百家讲坛》学者最优秀的是谁,答案有可能是易中天教授,但是要问谁的讲座播放的频率最高,那么答案一定是阎崇年教授的清廷系列。而《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正是一个满族人。
" ^" y" q7 C. d9 H% F/ K  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所谓“满清正剧”的电视节目一览。如果再加上娱乐戏说的辫子戏,可以说,整个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纪初期,央视的电视剧栏目基本被辫子戏垄断。有没有其他的朝代有如此优厚的待遇?没有!任何一部歌颂岳飞的电视剧都可以被扣上破坏民族团结的帽子,这些文化现象在向公众传达一个怎样的信息呢?, n& b5 V: s" _
    s: i' H; ]5 l& h) c' j
  对于这些文化现象的评价是别人的事,作我个人而言,我更多的是关注这种现象对族群分化的影响,以及这些现象的根源究竟何在。( E8 w; B; s' ]* S0 q$ @
  
$ F/ T, O% }. {1 ]7 W( k* @  首先,对满清“功绩”的强调直接导致了族群分化和大汉民族主义的再次复兴。空虚拔高满清皇帝的结果非但没有增强人们对大中华主义即所谓“汉胡一家”的认同,反而加速了这种裂变,因为这些宣传和所谓的历史研究都带有无法回避的先天不足,即对历史真相的扭曲和篡改,例如:避而不谈满清入关时的种族屠杀等。这些文化产物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首先是尚有大量历史常识匮乏的人需要靠电视剧来了解历史,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电视台和广电总局的话语霸权,可惜的很,这些并没有迎来草根阶层的顺从,反而是他们对主流历史观的嘲笑和摒弃。9 G" ^5 c( @& ]5 e" N; G$ \) O
  9 d- p, i6 {' @# j1 \
  其次,如果我们探究一下这些历史剧的投资方,我们不难发现中央监管部门对这类题材的纵容原因。具体我就不再细讲,毕竟这不是本文的主题,当然,读者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华谊集团的民族背景以及有关情况。$ Z( r6 Y: B. W8 `2 R
  
" Z$ U& z5 i; E7 g1 j- A" y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种话语霸权的持续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最终只能让明清之争,甚至汉满之争愈演愈烈,如果政府不给出他们发泄情绪的合理渠道,那么他们自然会寻求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如果政府在这些关键的历史问题上没有正确的引导,而是一味压制我大汉民族的观点,那么大范围的民族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即将经历的未来十年,这种冲突会持续走高。
" E4 K' n- {: ~" j6 y  Y  6 J$ [, M2 T( z6 j) J
  3,史学界和地方政府的倒行逆施
- y+ M& f+ n8 x3 H7 W# g  
5 Y9 @# m4 w, G* M- Y: j: f, `) K- j      1998年,李治亭推出《清康乾盛世》。' _% k& }' n& r. \4 M1 ]" q
      2003年,李治亭推出《清史》,掩盖满清暴行。
7 c5 ]' n+ i' V9 j4 E. k    2003年,官方版《清史》开始编撰。其主旨,将致力于肯定满清的统一。 * H9 h3 i: [/ j7 n
    2003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召开,定位洪承畴是开清重臣、杰出人物,统一贡献巨大;
- F/ w3 X) x6 `* J7 X- ^    2004年沈阳庆祝清军入关三百六十年,举办紫气东来清文化节;
3 g! g1 d8 m& S& C3 K$ C- b+ G# i/ T    2004年建立尚可喜纪念馆,而此人正是广州大屠杀的制造者。
  n% k% \8 y7 y- ~0 v      以及贯穿始终的,百家讲坛学者阎崇年教授对满清的赞美。; N" B1 P0 D+ `9 m- O
  
8 P/ y( u# h7 r& ^7 l& e  这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向中最不讲政治道德的一页。我可以悲观的说,族群观念的分裂已经形成,并且这种裂变正在加大,尤其对于南方的大汉民族人来说,很难讲他们对宣扬屠城的这些头面人物会有什么好感。大汉民族主义正是借着主流媒体对历史问题的不学无术,以及政府在文化领域内对我大汉民族的打压,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发展。
/ K' U* b5 G2 N3 m5 h) {$ q  5 S, e' g0 E" ]
  随着考据翻案的风气统治中国的历史学界,对唐朝王室的血统质疑更加喧嚣尘上,秦始皇和嬴秦部族被考证成西戎,虽然史记记载他们是纯正的黄帝后代。朱元璋也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回族人,天知道那个时候的回族在哪里!汉族被矮化为一个由无数民族混合而成的混血民族,这一切都让大汉民族主义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他们觉得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有预谋的,旨在证明这片土地谁都可以打进来成为合法的统治者。稍微有点民族意识的人都会很自然的同意他们的论述,毕竟多年的辫子戏早已经让大多数人恶心透顶!
, ], s  b1 w% _8 |  2 Z& w8 |' k6 N7 J
  这些文史领域的异动都成为民族情绪的一种累积,一面是对阎崇年篡改历史的嗤之以鼻,一面是对当年明月等网络明史派的狂热吹捧,这些新锐的思潮碰撞最终导致人们开始回顾那段血泪斑斑的,政府极力希望大家遗忘的历史,并且产生了巨大热情,而当真相大白于人世,当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屠杀和文明倒退开始普及进入人们的民族记忆时,我们可以想见其中蕴含着破坏旧有思想体系的可怕力量。) E% i$ {, h: @) ]2 y6 v
  
9 ?& c, h/ g& @; M, @& }  g  四,大汉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及走向预测
6 @- D0 I. v( @. f# E  k7 s  
7 y: ?1 p- q: e8 [6 g  更加值得我们焦虑的,是仍然仅仅针对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在历史贡献中对大汉民族的矮化和漠视,大量的流言充斥网络,可以让任何一个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大汉民族人怀疑自己是胡人的后代!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少数民族的高考加分政策,这往往导致父母中有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家庭将子女的民族属性改为少数民族。
1 l$ E$ H/ _  G. ?6 n! V: m  
( E: p( R8 C- u6 x" V( S+ v  这些事实也让网络上的声音走向极端和不理性。我们必须明白,大汉民族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甚至新左派可能是捆绑在一起的,他们共同受到政府的矮化和漠视,具有极大的利益共同性。如果说****的口号早就在中国失去了市场的话,争取大汉民族与其他民族平等地位的呼声可以聚拢更多有大汉民族自我意识的人,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汉网背后的力量。同我们刚才的假设相反,这些人和乌有之乡和新法家等左派网站关系密切,一些左派学者,比如王小东先生,曾经还是汉网的特邀评论员。
3 c2 ^6 N% D. c2 j0 K4 Y! z/ F  
- D/ W* b! ~0 e. \  由于目前掌握的资料有限,我并无法得出一个系统的结论。凭心而论,说政府不关注他们的发展是不太准确的,坦率的讲,汉服运动并没有遭到政府的打压,相反的是,我们可以从人民日报的海外版上经常读到关于汉服运动的正面报道,种种迹象表明,政府至少目前仍然采取的是谨慎的观察态度。另外,针对清史学者的网络声讨行为已经逐渐延续到了现实生活中,他们有组织的在这些学者公开讲学的时候提出一些涉及历史真相的尖锐问题,例如:扬州十日,康熙迁海等。并且声称会采取进一步的公开行动——从袭击阎崇年的新闻来看他们已经把计划变成了现实。同时,在东北满族在线(一个带有分裂倾向的满族网站)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号召揪出袭击者的威胁文章,这些都让新兴的汉民族主义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P' e  Z3 j/ k* F( D$ H
  
8 ?- A/ N& i. }( ~) X  五,两难的选择——政府的对策
9 T* b; G  ]1 w# P/ r. Z  在刚才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大汉民族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草根阶层对政府行为的反感和不信任,而重建这种信任在目前的条件下已经不再可能,因为对蒙元满清入侵中国的肯定已经深入每个人的脑海,此刻微小的变动都会被所有人认为是舆论的扭转和政治走向的变化。换句话讲,在人们已经习惯的政府的愚行时,突然的改变非但不能够争取到人心,反而会引起大汉民族主义者的警惕和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的不安(鉴于满族人在文化和商业领域的庞大势力,以及最近他们对类似事件的敏感反应,突然的转向带来的后果是不能够尝试的)。
* Z2 z, D7 C. }9 I" w6 v6 J  + T. w5 @, ]0 ]7 o+ o' ?( i
  那么,带有总结性质的三个问题是,大汉民族主义思想体系究竟有多完善?事情真的这么严重吗? 政府的对策是什么?
- q" d: T/ T9 ~2 C. p7 c  
( `( ~) o( q; V: ?5 }) J  首先,第一个问题,在阅读了汉民族主义门户网站的一些资料文章后,笔者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的思想体系非常完善。因为不管政府是否承认,中国历来是一个以汉族(华夏族)为主体的国家。基于这个历史事实,以及华夷之辨的悠久历史,重新在逻辑体系上完善自己的民族主义理论并非难事。他们认为华夏族是大汉民族的前身,是炎黄子孙(这个带有强烈汉民族色彩的词汇仍然在官方的中华民族体系中反复出现,难以想象少数民族,尤其是信仰伊 斯 兰教的少数民族会对这个说法有一点点的认同),在秦朝之前分裂为诸夏列国,但是这些诸侯国有着相似的文字,服饰,以及统一的外交语言(华夏雅言),并且华夏诸部在秦始皇时期融为一体,并且在两汉时期形成汉族。此后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体民族。他们认为五胡乱华是蛮族对文明的入侵,没有历史的正当性,大汉民族在此次乱战中损失惨重。随着中原胡人的人口下降和汉化,杨坚乘机灭胡恢复华夏制度,并且再一次统一中国。而之后的蒙古入侵和满洲入侵都是蛮族对华夏的殖民征服,这些民族随着汉人的复国(朱元璋和孙中山)而融入华夏民族,而在历史上,他们并不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x0 t' C- [1 [( ~
  
1 j# j. X3 b+ ]- H5 ~" \1 ]3 a  大汉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华夏文明的优越和游牧民族入侵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巨大破坏。他们通过复原汉家王朝的历史来证明蒙元满清政权在制度,科技和思想方面的全面倒退,通过对康乾时代历史真相的揭露,基本否定了目前主流史学家的“康乾盛世”论。# }, @& x' ~) J$ D4 X$ g! g% y( |7 t
  
/ ~& d% ~' ~% ]7 n  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来看,他们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而这个实质是我国政府长期想掩盖的,游牧民族带来的文明倒退和人口素质下降。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课本惯于把鉄木真描写成舍我其谁的一代天骄,然而,当铁木真时期的数次屠杀和对中亚文明的毁灭真正被人们了解时,这样的历史教育无疑成为了笑柄。而能够诞生的,就只有基于大汉民族的民族史观,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比刻板无趣,通篇赞美民族融合的历史课本更加贴近真实。; s% P* L8 f6 Y9 M3 D$ h
  + W- t9 R* q* }( C3 ^
   是的,这样的历史观和思想体系是充满说服力的,她无情的告诉你,所谓广义上的“中华民族”并不存在于这个国家的过去,因为如果你要相信奴隶和奴隶主是一个民族的话(蒙元),那就只能够得到一个无比可笑的结论: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两千多年,中国土地上长期进行的只是兄弟民族之间的内战而已。
1 }7 w$ N+ r2 V+ l  
& N, c3 q7 e) ?- U( S, R& @6 X! }; t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谨慎地认为,这个问题的影响力正在逐年扩大,民族之前的对立趋势正在越来越明显。" i9 A4 H: j: k4 B
  + \7 |- H& T# r0 H! j
  首先,仅仅针对大汉民族的计划生育和仅仅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加剧了民族之间的区别和认识误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政策存在巨大漏洞,原本在毛泽东时代已经被严重削弱的维吾尔语教学被大力提倡,这除了加速维族人民的民族觉醒貌似没有什么其它的效果。而加速维族人民的民族主义的觉醒对于国家的统一以及安定团结是绝对没有任何好处的!9 M9 K( ~9 @7 z/ ]( c# T/ Q% R2 V
  : G" n% J9 k9 V, Q$ A
  其次,如果我们把民族主义的问题扩大到国际视角的话,你会发现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浪潮是一个由西到东逐渐扩散的过程。兴起于欧洲的民族主义最终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独立运动,这一度被我国政府认为是第三世界人民的进步斗争,然而,当这种风潮开始逐渐扩散到东亚的时候,新疆和西藏的分裂势力就必然要抬头。不幸的是,本来可以在毛泽东时代解决的民族问题被现在的愚蠢的民族优惠政策打断了,汉化的过程被不幸终止,维族人和藏族人掀起的叛乱无情的暗合了国际社会的民族自决原则(这一条已经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无论从道义还是削弱中国的思路出发,西方国家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支持这些叛乱者。' ?- F5 E! F. s& \  Z
  ) E+ H6 h! v4 z
  第三,从中国的历史教育来看,广义上的“中华民族”的认同说教已经基本失败,当然,这种不顾历史真相的短视口号具有天生的缺陷。随着民智开启(主要是网络的作用),历史真相促使更多的大汉民族的人寻找祖先的足迹。当历史上那个大气优雅的大汉民族通过文字和少数电视剧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现实的尴尬会让更多人去探寻一个民族失去的东西,例如:礼仪,服饰,节日,以及一切曾经普遍,现在反而罕见的大汉民族价值观。当这些都在以无法阻挡的趋势扩散开来时,民族的对立,尤其是大汉民族和某些民族的心理对立就不可避免,这些历史问题有一天得不到官方的定论,关于大汉民族历史的争论就会持续下去。
- h- u7 ~6 u# \4 X- Z* X! R. h  8 U( w6 k1 n2 G5 p
   第四,大汉民族主义的土壤根植于人们普遍缺乏深刻信仰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当年的仇日愤青只能通过污言秽语去打发漫长的上网时光,那么这些沉浸于古典大汉民族文化的精英们无疑觉得自己在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在撰写本文时,笔者特意通过网络接触过在汉服运动中崭露头角的几个人,复兴古老的典雅审美似乎已经成了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精通诗律,达于琴箫,成为物质时代的一种文化逆流,可以想见,会有更多的人将大汉民族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毕竟,这可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有着独一无二的,光荣伟大的祖先。
0 j; @& l# I" S  L! A& @: x  
/ l% O1 X/ R7 |6 n   第五,主流传媒的态度并无改变。这保证了民族主义带来的思想冲突会继续扩大,并进一步引发人群对政府的失望。1 A  _  I8 S+ v% {& R4 e6 M& k
  9 V3 p1 ]$ s! |  u( t
   那么结论是,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实行的六十年后,各民族之前的思想差异更加明显,尤其是汉族,对自己的身份开始格外在意。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电邮中,他写道:“……我们必须采取一个十分低姿态来达成我们的国际化计划。自从清朝1911年,满洲国1945年殒落,满族就在本土及国际议题上失去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行销主题在台湾、中国大陆(必须非常小心)、和整个国际社会推动计划……不论是在地区性的或是国际的背景下,我们非常应该专注在教育、文化、国际关系这些事项来提高我们满族群体在国际社会的能见度。我们也该设计一些活动或计划来加强满族协会的经济能力,以达成我们的策略上的目标。”(此处采用《满族文化》译文,读者可自行上网查看原文:www.manchusoc.org.tw/contents/cover/27.htm
7 K3 [( Z5 o2 u& d- Z% h0 ?    ============================================================
. w3 ~) P" T+ T: t8 n- b" Z    从国内的发展脉胳来看,我发现他们正在朝这一目标一步一步的努力。* m( \0 D. t$ y* F8 U" ^0 _4 U
    & X& n- W8 Y) W9 f/ ~+ c
    辫子戏流行(低层次的)--------否定民族英雄,美化汉奸(进一步的)--------百家讲坛思想洗脑歌颂满清的(高层次的)
, h1 b/ r+ ?8 f+ @8 h    1 o$ y/ J* J: g( W  d7 a
    有系统有步骤有计划(厉害)!!!!!!!!!!!!!!!!!!!!!!!!!!!!
: \# n5 i6 M6 @' B  
# x( ?' R7 |% ]2 R; D/ v. m
8 |7 E) d9 `4 [+ _8 Q  1981年,意中合拍《马可·波罗》开始。英若诚(满族,正红旗)在片中扮演忽必烈。英若诚在拍摄开始前,向意大利吹嘘:“忽必烈是13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也有许多似乎矛盾的性格,比如对杀人、战俘、汉族文化,都采取了开明的态度”!
3 Y: l% R- h5 }0 g    % J& P5 n! m6 \
    1982年 《清史论丛》,开始发表美化多尔衮的“史学论文”。最突出的,是李格的《多尔衮与满清统治的建立》,不顾事实,公开吹捧满清入关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 k; u1 Q* C. I3 K4 t2 _  ^    
. P# g; h# P) r8 \( y  ]    1983年,英若诚(满族,正红旗)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 i: c& K! c: |. ^7 m    7 a( p$ F! x  R9 t$ |
    1983年,阎崇年推出《努尔哈赤传》
# P9 J& ~7 I# \    
) p* D! n+ p# u# d    1985年 《荒唐王爷》推出。美化扬州十日的刽子手多铎。
  C# ]( t# w4 n4 b; `8 z& I" L    
8 v8 y1 W' o& W    1986年 《努尔哈赤》推出。! N( W3 h# T& [7 q
    
) b( Q% t# R" r    1988年 中意合拍电影《末代皇帝》推出,公然美化卖国贼傅仪。英若诚本人亲自参加此片的拍摄。
4 G) Q5 M5 G4 C" T3 {! ~0 I    
: `. b% ?* ]6 q7 w    1989年 《雍正皇帝》拍摄,北京满遗,以所谓电视剧“诬蔑满清皇帝”为理由,进行攻击。: d7 A+ f% `; ?. I/ s% R
    
8 M5 |; x# V/ F1 ]    1997年 《雍正王朝》推出。将暴君雍正,彻底美化。8 U! }: H9 x4 G. y% _
    3 R1 {. S( I3 `/ n7 W
    2000年,《康熙帝国》推出。第一次公开诽谤抗清势力。
: l4 }" S$ p0 n3 b& i+ g' {0 D    
7 j$ P8 {# \9 @4 t    2002年,清室后代上 伪满战犯、满清末代酋长,卖国贼,溥仪谥号曰“愍皇帝”,庙号“恭宗”,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
8 s( W7 H& x8 z8 ^: N          尊婉容为“孝恪愍皇后”
7 p9 C# e+ o7 E& m1 k          谭玉龄为“明贤皇贵妃” # |. F& O5 u/ T" Q9 [2 y
          李玉琴为“敦肃福贵妃” 8 [0 b% i8 V6 b. ^+ x
          李淑贤为“孝睿愍皇后”
6 _. ^) W! Y. n8 |" ?: \5 K! P     
# a2 i7 p9 b1 h    2003年,李治亭推出《清史》,公然掩盖满清屠杀暴行! 8 z$ Y/ D1 f. w# k
          
0 j8 s/ _3 e5 b) ?    2003年,官方版《清史》开始编撰。其主旨,将致力于肯定满清的“统一”! 3 T( t5 X& y, W) k( w9 z
          2 t/ ]# l) F7 {/ ^
    2003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召开,定位史上著名汉奸之一的洪承畴是开清重臣、杰出人物,统一贡献巨大;
# B- Y: ?. W7 t* a( b3 N. |          4 a- j# d- [! S6 ^1 B
          ( d" T* c% ~; Q. x' R& D  O3 W  _0 l
    2004年沈阳庆祝清军入关三百六十年,举办紫气东来清文化节; 0 I- X2 B2 Y% {5 J# i% r  S
            & T4 C8 z8 f" t
          & j5 S$ R0 i( _( v4 U4 E1 @' A; {
    2004年侮辱汉民族的图书狼图腾通过文化部审核,正式出版
3 x% t1 S. z' S5 D; E# E; x% P! E          
) G* L6 e5 R' U  |    2004年弃明投清的汉奸-尚可喜的纪念菘荩?/font>
( @0 j( l' Y! p2 `& y* D6 F- o3 D          * i% e5 |4 D. Y9 L
    2006年,美化汉奸施郎的电视剧播出。3 S* C7 V8 K0 R
) N* P1 k: a6 u1 \( h8 D! b; _
[ 本帖最后由 林灵 于 2008-11-25 19:00 编辑 ]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族无心,满族有意,CCTV已经成为去汉化的大本营4 ?6 D+ V: Q7 f' ^5 D# I/ c
    f" B# s6 [% A' l2 m; F
  阎崇年,满族
* U  b4 [; j& F7 T  d/ n9 h: ?5 M    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历史学者,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 w& t& v* f9 a( e$ ^7 t    
2 u& W8 ~, A1 n2 g/ u8 E4 }    万卫,满族" m5 I) Y* [" p
    万卫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自主选择从事电视编导行业。1994年8月1日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教部,任《夕阳红》栏目人物类专题节目编导。2001年元月担任《夕阳红》栏目周六版《相约夕阳红》制片人。2002年3月担任《夕阳红》栏目主编。2004年9月至今担任《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
3 |6 h1 I) e% O7 i$ Y/ K  [    
7 Q6 @! D( I9 d+ c4 }. Q    ' T  w- B& k4 q, e4 C9 Q' Y
    蒙曼,满族
  |/ {& v5 ~0 M1 Q1 ]2 c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1992年至1999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隋唐史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蒙曼说唐:武则天》。发表论文《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公主婚姻与武周以后的政局》、《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延客与惑君》等
* ?6 w7 D1 G9 D6 r$ ?* U5 Q, G7 P    # ?' {5 J& M) L- d# T/ \' B
    郎昆,满族4 D! b5 g$ k" B' z- m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主任、博士学位研究生。北京广播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同年入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任导演。1987年赴联邦德国接受高级编导培训。1994年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1995年任国际部副主任。1996年7月任海外编辑部任副主任。1997年破格评聘为高级编导。2000年5月任编辑部主任。200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003年9月任戏曲·音乐部主任。在第二届至第十六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获一等奖(含特等奖)十一次,二、三等奖若干。1992年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最佳导演奖。1996年被国家广播电视艺术委员会授予“特别荣誉奖。”1 r$ C! _* G- G6 f: H5 g( l& b
    ) w& m( }2 |. I, m8 g+ b# Q
    ' P% F1 b9 ?) L" T- @
    金越,满族% k6 T6 o) L9 M  \+ Z
    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大型节目组制片人、导演,央视文艺部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导演专业,曾连续19次获得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并获得过“星光奖”最佳导演奖。金越曾担任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此次金越的方案被认为最为翔实具体,以语言类节目为中心,让歌舞围着小品转,获得一致好评。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族人口比例下降将导致中国的分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作者:漂泊在外哎 提交日期:2008-11-26 3:09:00 访问:471 回复:16  + x& C8 c, g3 `, m. H
3 t. ~# l7 {6 J
汉族人口比例下降将导致中国的分裂
0 D- a/ e+ c0 ~  ; K+ I! R5 y" F4 a0 E
  
4 E( K5 _" H. ^: m  建国初期汉族比例高达94%左右,而随着对汉族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导致大批汉族改族后,如今汉族在中国人口比例已降低到90%多一点,而且这种比例还将持续,即使将来达到自然平衡状态的话,汉族人口比例将会大大降低。汉族人口比例将由建国初期的绝对优势,演变为将来的相对优势。" w6 d. J  H: L
    
+ Q; R; x. l  B9 S1 x    呵呵,不知道大批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增加以后,中国的民族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以后我们的民族关系还是否可以牢靠?民族团结的基础是什么?某些人显然是犯了典型的腐儒通常的迂腐之见,以为仁义道德可以纵横天下,认为所谓的团结和优惠,认为以情换情才是根本。这是最典型的迂腐。殊不知,民族团结的根本在于实力,你没有实力凭什么去团结别人?
, j6 D. E0 j0 {4 Q6 j    一个基本的问题——英国为什么有北爱尔兰问题?因为英国人口中英格兰民族比例刚刚80%,而在北爱尔兰地区,少数民族爱尔兰人的比例更是高达40%;在西班牙,西班牙民族比例也不是占压倒优势,加泰隆尼亚人,巴斯克人,这些民 族 分 裂势力都不少,埃塔就是西班牙巴斯克民 族 分 裂组织。而分裂势力更强的加泰隆尼亚地区甚至更可以跟中央抗衡。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西班牙足球的人,都会看到巴塞罗那和皇家马德里的势不两立,这归根结底在于加泰隆尼亚人完全有强大的地方势力可以对抗中央;至于车臣人,他们在全俄罗斯地区比例不高,但是在车臣共和国比例却绝对优势,所以他们的宗教极端民 族 分 裂分子在局部地区永远拥有足够的民意……3 {- X, s" D3 Y# [  k6 g, b
    
  m4 V. K! k8 A1 Z+ d* \3 D- n4 r    现在中国民族关系之所以不如外国严重是因为我们,我们汉族,其人口比例还达到90%以上,是在吃老本。即使如此,在局部少数民族占优地区,民族关系就急转之下——在新疆,东突分子闹独立是因为大汉族主义的压迫还是汉族人口仅占40%的比例?在西藏,藏民的独立意识始终没有被淡化难道不也是得益于藏族人口90%以上吗?现在即使在一些汉族人口优势地区,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增加,汉族人口的萎缩,民族问题也开始显现,譬如在宁夏,建国初期回族比例不高,而如今达到35%以上,则宁夏地区回汉冲突越来越多,现在全自治区几乎已被改造成了完全的穆斯林风俗区,汉人在宁夏地区几乎不能保留与穆斯林相冲突的自己的民俗文化——比如饮食上的猪肉等。9 C) D; {' o$ s; J& A
  我不知道,随着汉族在这种变态自虐的民族政策下,没有任何优越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国的凝聚力从哪里来?团结少数民族没有错,但是这必须建立在汉族的正统不可冒犯性上,一个国家主体民族没有丝毫的优越意识是不会激发占国家主导地位的民族去自发维护国家利益的!变态自虐的民族政策往往其到的结果是使主体民族没有国家荣誉感和归属感,政府失去了自己本来可以依托的力量源泉。而少数民族也不会由衷地对一个汉族中央政府有所谓的归属意识。最终是政府既没有得到汉人的爱戴反而遭致怨声载道,也不可能得到少数民族真心的拥护$ K& p& w& H- \- D5 I0 [% }
    % D2 ?+ y( R9 U% G' i& \. _1 H
    民族的团结从来不是来自所谓感化政策和以诚相待,那不过是策略和手段的一种而已,甚至也不是根本的措施。民族的团结真正依靠的只能是实力,你没有实力只会被抛弃,被掠夺,汉武帝和唐太宗时期的少数民族能拥护中央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实力强大。而汉朝和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可绝对不如北宋和南宋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宽容大方吧,宋朝对少数民族够绥靖的了,可是真正地起到团结少数民族的作用了吗?0 {# Z1 ?/ ~1 |( l
    
! c6 d. \: O, Z7 q0 s" m; r    正是看到了未来汉族在中国势力的衰微有可能导致西晋末期“五胡乱华”的悲剧,所以我们才必须唤醒民众。如果因为这点而引发某些少数民族不满的话,那只能说明这些民族并不是真心归附中国,他们不过是把中国当作自己民族可以分取利益的场所罢了,他们只是在用独立啊,民族仇杀啊,来不断威胁恐吓我们来作为与我们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罢了。
. q/ }6 F8 X- x$ j6 `  如果为了求得暂时的虚假的民族团结的假象和这种低层次的民族团结,而这种民族团结又是必须以牺牲汉族利益和对汉族的侮辱基础上的(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定性就是褒赞少数民族不断贬低汉族),那么这种民族团结的基础终究是不可靠的——它会像纸房子一样轻易坍塌的。, N, j4 y) x* g# Q) `5 X
    
4 `# S5 M0 g+ C8 @9 D% D    如果再不终止现在这种汉族自虐的政策,将来少数民族比例达到中国人口比例的30%时,我们该怎么办?——纵然汉族依然占据优势,但是此时少数民族由于足够的人口基数和民族比例已经完全具有相当的政治发言权,他们将不会再以感激的方式对中央的少数民族优惠表示由衷感动,届时他们更愿意去“主动争取自己民族的正当权益”。1 |2 K  K# h1 S/ `2 F
      }7 y1 t( E$ F6 I3 q' G  K
    这就是中国未来最大的隐患——少数民族比例不断增大以后,纵然不及汉人强也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了,他们将完全有能力凭借自身的力量去“争取”自己民族的利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汉族可怜巴巴地“帮扶”。4 M' N- `- B. K4 ^
    
1 u  }8 _. c9 {7 z/ h# [2 E0 g: p7 {1 B    如果未来中国真的出现民族百家争鸣的局面——那恐怕才是中国未来的悲哀。
1 R: K  g" H0 ]! R, P# ?& n9 m3 n0 E  我们不能等到中国出现一个足足可以挑战汉族地位的少数民族族群的出现再来解决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几个少数民族都超过了千万以上,甚至比许多国家人口还多。即使目前少数民族比例不过10%,起人口也超过了1.2亿以上,如果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比例达到25%-30%,那么可以想见其总规模不会下于3亿到3.5亿人口,这么庞大的族群,其绝对数量已经很可观了。
: ~( f0 L, Q6 p7 U3 y2 Y5 D    8 R1 M( q) g% h
    在一个国家,如果少数民族规模比例不断增大,那么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和谐交易成本必然加大——这是一种不容忽略的事实。
9 ^9 O) L- N+ Q3 {3 o& k    
/ R# Z# H* ^! u  |! ^% R- U! L    反之,我们看到一些单一制或基本单一制民族的国家,其内部由于民族不存在差异或差异性较小,所以国家凝聚力就比多民族国家要强的多的的多。
0 y1 x* m' I, P1 {" u0 H. T! {    
8 r( A8 e, x4 k. q$ c: S    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热爱华夏的汉族人去思考的呀!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1-2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so long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还是要需要还原的。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9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洋洋洒洒好大一篇没太看明白 感觉有点过激了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两位有耐心读完这么长的文章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9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你的一楼帖子我在天涯看过,不过你没转全。下面是最后那部分
; d' t6 k6 T" r) ]. J* e5 ~' R, Z0 ^4 {

  F+ s. o7 b8 U2 _1 R* L/ X/ P最后的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政府的解决方案。2 e  a+ `, M. ]$ P4 [( y& T
    n5 u; O$ N* l1 N" I: q; p4 J
   解决民族问题的最优方案,是促进少数民族在文化上认同主体民族,中国曾经有过这种机会,在毛时代的中国,存在着一种超民族的社会主义理想,毛泽东时期的民族政策也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淡化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并且加强覆盖所有中国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毛泽东时期的领袖们具有强大的个人感召力,他们完全可以彻底做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彻底的现代化(汉化)政策。
2 b/ z& x  u% u1 S, q+ @" F    - S% V* C6 b4 }7 i; B, q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进程已经被打断,并且不可逆转,一个开放的中国,已经支付不起这样做的成本了,毕竟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我们。另一个很致命的问题是开国以来对主体文化的摧毁和重建,不幸的很,目前的中国仍然处于回顾民族文化的初级阶段,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认真的对自己的传统文明进行思考和总结,换句话讲,汉族长期以来的儒家信仰已经被摧毁,而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却得到了保留和扩张,这导致主体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期不具有同化其他少数民族的能力,而同化则是民族融合的手段。
6 }2 d- e: L# z& Y$ D9 R5 p    % c2 y* ]5 P/ ^5 ~. T; v
    那么我的结论之一时,某些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已经不可能在文化上认同中国,维持民族统一的唯一条件是保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一旦这个条件不复存在,分裂几乎是这个国家必须面对的未来选项之一。
% I; \- h0 p% B! \5 |! f    
$ K; ^( n+ H9 Y$ C% ~; O) A/ G    无情的现实已经说明,长期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换来的更多是离心离德。因为正确的怀柔政策是有条件的,笼络并不代表无条件的在政策上处处倾向少数民族,而在西方世界的压力下,这种曾经有保留的政府行为开始在改革开放后得到泛化。甚至在文史领域对少数民族的领袖作大量不符合真实的描写(最出格的是同治回乱时期的白彦虎,此人直接引起了西北地区汉族人口的大量下降,而目前官方对其的定性非常正面,这也导致了更多的少数民族学者敢于得寸进尺)。仍然排在图书排行榜前十位的《狼图腾》则彻底将胡汉关系定义为狼和羊的关系,不顾人类文明底线的讴歌屠夫的赫赫武功。而这些都得到了出版界的鼓励和支持。. @9 Q! B' i/ }+ l5 U
    : c5 O; }6 x; u3 C
     同时,也必然遭到汉族中尚有民族意识的人群的激烈反弹。这也就是本文一直在论述的,汉民族主义的根源。* d5 H/ z/ _, K+ l. ?6 B
    5 P7 S' E; }* G/ M
    政府目前的局面是尴尬的。复兴传统文化一直是政府无法反对的事件,官方的祭孔和祭黄帝活动也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而不幸的很,复兴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正是这些汉民族主义者,更不幸的是,这群人中不乏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宣传阵地,如果官方的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就只能被其他的理念所占领,而对比与官方在网络媒体的不作为,打着复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民族主义文章则随处可见。头脑空空的人,心中对官方史观存有疑虑甚至有本能抵触情绪的人会选择什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在网络领域的放任簇生了带有分裂倾向的一些列少数民族网站,而作为他们的对立面,以汉网为主的一些列汉民族主义网站也只好应运而生。事态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决策者们的控制范围,现在,一切都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2 t8 [& W- U& s! r
    
6 J7 d1 M9 y' V( ^0 D0 N. r     本着谨慎第一的政治道德,政府应该立刻作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 f& q# u6 x' T8 k4 ]% d    * f) `# n! x4 Y0 n5 C2 ^" R4 @) H: X/ O
     立刻停止cc t v一切有关明清之际,清朝或者宋元之际(其实这一条无所谓,蒙族同胞貌似并不是对历史很感兴趣)的有关节目(电视剧,讲座)。只要涉及到现有民族的民族矛盾一律封杀。暂且先做到在官方媒体不刺激民族主义者的神经。
# ^% o! W8 w; X2 T    1 H4 {: x+ i, d0 ~
    另一面,对于网络和出版界则大可以放任自流,静观其变。官方所作的,是消除自己累计的偏向性,转移民族主义者的矛盾。并且划定他们行为的界限,对于出圈者严厉打击。
/ a3 R% z( U4 e$ D. G1 `0 g- s" \    7 X" }  z; Y! f* r/ s  N1 o
     第三,彻底,并且永远消除个人身份登记时的民族一栏,强调国家而不是民族。0 M) u; h! b, w% ^
    
( y  k. F) j/ B* T8 Q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政府当从文化艺术为切入点,参与民间传统文化复兴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强调的是华夏文明的美学优势(诗词歌舞绘画器乐雕塑建筑),而把民族主义者的对立面树立为西化带来的民族记忆流失而不是游牧民族入侵导致的文明异化。
1 o2 m  k6 z6 @, \( E0 ^7 t    3 e: z9 F8 J! H' H) m3 ?( k3 q' C$ w6 H+ w
    我国政府的合法性一直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然而在我来看,这个基础仍然脆弱,如果政府能够扮演一个复兴文化,代表民族的角色,那么中国才真正完成了向全民党的转型。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想创造出一种完全割裂传统,并且同西方文化相对抗的文化,历史证明这是行不通的,本土民族主义的兴起,正给这种转型提供了一种契机。利用民族主义,加强其中的文化成分,而禁止关于民族冲突的讨论是符合中国政府的利益的。, B4 q5 x2 p# R( d, }+ _8 M
    
5 A, y9 @$ b8 Q$ `     是的,一切都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作者其实对这种极端的汉民族主义是很担忧的。你看看轮子这么关心汉服运动,就知道汉网里面混杂了一些什么人在煽风点火了。汉网太极端,我很不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5 20:44 , Processed in 0.19272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