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44|回复: 1

访问古道,勇於归正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2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124
% x* V1 R! U3 K. D2 [' L1 m4 k) b7 j5 j
早期教会的基督徒,承袭旧约圣徒的信念∶“圣约子民团体”在日常生活每一方面,都要活在神面前过敬虔生活。他们不认为“圣约生活”只局限於正式聚会与敬拜礼仪而已。对他们而言,“守主日敬拜主”是非常重要的,会启动一星期的圣洁生活;“洗礼”和“主的晚餐”是恩典之约的记号与印证,也是神施恩给圣约子民的媒介;“教会纪律与劝诫”是圣约子民的生活操练与管教,保护群羊过圣洁生活。+ p% u7 p+ N+ F" t& }7 h) @
0 b8 A* D5 u9 B' W/ v
圣约子民团体
% a$ Z8 G, s$ \, Z4 z  @5 ]8 H! h; L
早期教会的信徒,清楚认识“教会”是蒙神恩召,从世界中分别出来的团体;神在主基督里与选民所立的“恩典之约”,在新约时代的应验是从五旬节开始的;新约教会是在“主基督的受死,复活,升天,圣灵降临”之後起始的,是与旧约时代中的圣徒同为一体,同属“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旧约圣徒被称为“被成全的义人”,与新约子民同属天上锡安山的教会(《来》12∶22-24)。
: @7 e) P. J. E; M" U- w0 x# R
  z  z, i) _3 @. e. ]! ?9 p所以,第一世纪的教会信徒,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都认清自己与旧约圣徒血脉相连,同为恩典之约的圣约子民。旧约圣徒守安息敬拜主,新约子民也在主日守安息敬拜主;旧约圣徒受割礼,新约子民受洗礼,洗礼等同於割礼(《西》2∶11-12);旧约圣徒守“逾越节的晚餐”,新约子民守“主的晚餐”,是同一意义(《林前》5∶7)。新约的圣礼“洗礼”与“圣餐”,与旧约的圣礼一脉相传,是身为圣约团体的教会,所不可或缺的。: R6 a( r+ ?- |" a" P
) L! `# e& m* P7 v; p
主日敬拜
+ f0 B1 d5 {- ~) h2 \& T8 V- D2 f5 {" B0 K, @! \/ M
新约圣经记载∶初代教会的崇拜聚会是在每周的第一日(《徒》20∶7; 《林前》16∶2),记念欢庆主耶稣基督在七日的第一日从死里复活。从那一天起,教会都是在此日聚会敬拜。这一日被称为“主日”(《启》1∶10),是整个基督徒生活与教会敬拜事奉的中心。“主日”是欢喜快乐的敬拜之日。
+ ]. i. f" Y2 Z" W% v# J$ ?* \
# F% J$ P7 y6 Q! P1 ~) X# w; D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基督徒,守主日与主餐,也谨守第七日安息日与旧约节期,表明他们没有背弃摩西律法。然而,当犹太教的会堂领袖驱逐逼迫他们,再加上主後70年的圣殿被毁之後,犹太基督徒也就不再守旧约的安息日与节期。“实体”已经来到,这些可守可不守的“影儿”就渐渐消失了。在外邦各地所建立的教会,从一开始就只守主日,不守安息日。主後第二世纪的伊格那丢(Ignatius),《巴拿巴书信》的作者,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的论述,都详细说明为何基督徒守主日,不守安息日。
1 d7 @: ?) @: K" n$ ]' v) x# V, W/ J4 P, d, C" X
无论是外邦或犹太地的基督教会,都很清楚∶“主日”聚会敬拜,是主耶稣自己与使徒们的清楚教导;“主日”是特别作为敬拜,奉献,灵修默想的日子。虽然每一天都是主的,主赐给我们的日子;正如每一餐晚餐都是主的,主赐给我们的晚餐(《罗》14∶5-6)。但是“七日的第一日”特别被分别出来称为“主的日子(the Lord's Day)”,正如“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与其他每日的晚餐有别。在新约原文“主日”与“主餐”所用的形容词“主的”是特定专用的,没有用在其他日子或晚餐上。早期教会尊“主日”为圣,敬拜主享安息。他们称此日为“新约的安息日”,因为深知“必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来》4∶9)。9 d: e# N* V: ~4 T( f
# E$ ^9 I' W5 _' V9 h& z7 X- q! C) Y: f
主日敬拜的地点与程序
7 N  Z2 `) e3 ^* T, F, G
8 F9 R: d4 E( L' i  U5 Q( W, A7 X2 B- L早期教会的主日崇拜,通常是在信徒家庭里聚会,或在荒郊野外,甚至在坟场墓穴里举行,以避开骚扰逼迫。约在主後230年,皇帝瑟维如(Severus)准许基督徒在罗马城建造第一所教堂,为正式聚会之用。後来才开始有各地基督徒兴建教堂之事。从260至303年之间,一般说来,基督徒享有在教堂里公开聚会的自由。当皇帝戴克理先从303年开始大逼迫时,许多教堂被拆毁。後来,康士坦丁掌权执政之後,恢复了基督徒的自由敬拜,修复各地的教堂建筑。
7 m7 f8 X, J  y: N
: A* P0 }/ R: b- S2 c  {6 K关於“主日崇拜”秩序,在主後109年,庇推尼(Bithynia)总督普利尼(Pliny the younger)上书皇帝特拉建(Trajan),书信中记载基督徒的崇拜。他说∶在星期日日出之时,基督徒聚会,唱诗祷告,领受圣餐;到了晚上,举行聚会与爱筵聚餐。
6 {8 E4 \1 g2 J. J2 k5 ~# K; ~3 S) o; k; F3 {6 g
游斯丁在其《护教书》(约在主後140年)中说到“主日崇拜”的秩序∶“在称为星期日的那天,基督徒在一起聚会,诵读使徒的教训或先知的著作,时间是尽可能的长。读完之後,领会者劝勉大家效法学习书中所说的宝贵真理。然後,会众起立,同声献上祷告”。这显示“诵读圣经”的时间颇长,其他史料指出;在读经之前或当中,穿插吟唱旧约诗篇或圣经中的颂词。到了第三世纪,主教或长老的讲道,在某些地区已成定型。5 E+ P: L' C8 P1 {$ A

' ~; }7 b6 U# r* R( X3 E9 T5 Z讲道之後,祈祷颂赞之後,第一阶段告一段落,宣告解散,未受洗者先行离开。受洗的正式会员,留下参加崇拜後半部的“圣餐聚会”。未受洗者是不可以领受圣餐的,因为不明白圣餐真理或犯罪未蒙宣赦者,是吃喝自己的罪。“圣餐聚会”以悔改认罪,感恩代祷开始,然後领受圣餐,并以感恩颂赞结束。  g( Q5 Z: ^$ r6 U; T+ v/ \5 G: Y
8 q3 _/ {0 {$ R, H
圣约家庭洗礼
# G, ?# P, |9 x8 ^1 k0 V% G3 k! I* Y1 i' K7 E, J
主基督亲自颁布“大使命”,要教会施行洗礼,直到他再来(《太》28∶19-20)。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清楚说到“要悔改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徒》2∶38-39)。所以,初代教会给信主者以及他们的儿女施洗。家长和属他的人都要受洗,例如∶哥尼流全家,吕底亚一家,腓立比典狱长全家等。; l  K. D( A5 T' b, e7 a. u2 R3 M

- n/ z9 W* H: x4 @$ F4 s洗礼是圣约的记号与印证,全家归主,全家受洗,神与全家立约,这称为“圣约家庭洗礼”,延续与应验旧约中的“割礼”(《创》17章)。新约圣经清楚启示∶旧约的“割礼”等同於新约的“洗礼”(《罗》2∶28-29; 4∶11; 《腓》3∶3; 《西》2∶11-12)。旧约的圣徒从亚伯拉罕以来,是全家受割礼,所以新约的圣徒也是全家受洗。因为以信为本的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神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後裔(《加》3∶7;《 来》2∶16)。
5 m* p4 |* g! Q0 k& @9 s' `
" R4 {5 ]+ C8 I5 u% r: |从使徒时代以来,教会就施行圣约家庭洗礼,对象包括信主的家长,家中的儿童与婴儿。游斯丁在《护教书》中说到∶许多老年信徒,从小就是主基督的门徒。坡旅卡(Polycarp,约69-155)在殉道时说“我事奉主86年”,显示他是从小受洗。爱任纽(Irenaeus,约130-200)说“婴儿也属於重生(受洗)范围之内”。俄利根(Origen,约185-254)清楚明说“婴儿受洗是由使徒们传下来的”。居普良(Cyprian,约200-258)说“应当给小孩施洗,越早越好”。
8 s1 T1 H( n: o% y
& d7 B" @& j% a) ^4 |5 Y4 P特土良(Tertullian,约160-225)是教父中唯一反对给婴儿与儿童施洗的。他认为∶洗礼是洗净受洗之前所犯的原罪与本罪,如果太早受洗,就很难处理受洗之後所犯的大罪。所以他也劝诫信主的成年人,尽量延後受洗的时间。所以他赞成给身体有重病的小孩或成人施洗。由此可见,他反对的理由,并非是根据解经或历史传承,乃是道德生活上的。但是拖延受洗时间至死前,也使得一些信徒继续犯罪不悔改,将临终洗礼作为护身符。' e. o5 c$ M5 d; L  g
8 X1 C3 f: U( c+ r5 H6 i3 ?
其实,特土良的反对,正显示∶在当时“婴儿受洗”已经是教会中普遍流行的作法。他的理由并不被他的门徒居普良接受。他的反对,在北非并未带来实质影响,因为後来他加入异端的孟他努派(Montanists),而居普良成为迦太基的主教。另外,第三世纪初期的著作《使徒传统》(Apostolic Tradition),一般史家认为是罗马的希坡拉特(Hippolytus,约170-236)所编纂的,论到教会中圣礼的实施,清楚指明要给婴儿施洗。  }3 w' |( U9 a! m! ?  o

7 r( J* D2 u+ G: l: U早期教会施行洗礼的方式,是浸水,浇水或洒水皆可。由於圣经本身并未规定洗礼的方式,“洗”(baptism)此字希腊原文,在圣经或经外文献皆非专指全身浸入,也用於浇水与洒水。在水边,施洗者与受洗者下到水里,与从水里上来,并不能证明他们是全身浸入,可以是脚站入水中或半身在水中;至少施洗者不会全身浸入水中。既然圣经本身没有规定洗礼是“浸或浇或洒”,所以早期教会中三种作法皆有。% x0 b+ g+ ]# [$ y4 Z3 v
' S0 n7 @4 R1 m# _3 {- _, D
根据《十二使徒教训》(Didache,第一世纪末或第二世纪初著作)的教导,施洗可在河边湖边(受洗者站在水中),或聚会地点(浇水在受洗者头上)。到了第一世纪末时,一般作法是浇水在头上三次,虽然也有半身站在水中,浇水在头上者。居普良在书中论说∶“洗礼的方式是浸或浇或洒,并不重要”,表示他拥护浇水与洒水礼。
! s# T  l1 Z; M* k2 _' p$ l5 G
9 N  F/ z/ |( f0 d( [主的晚餐
, a* a# D% z3 X2 z
/ P, Q* q( ^6 {& Q9 i+ d2 a% ^5 T& E主的晚餐是主基督自己在被卖的那一夜,在逾越节晚餐时设立的。初代教会认知这是应验旧约“逾越节晚餐”所预表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16-17与11∶23-29清楚教导“圣餐的意义”,(1) 与“洗礼”相同,是恩典之约的记号与印证;(2) 圣餐表明我们与主相交团契,坚固我们的信心;(3) 圣餐将领受者与世人分别出来;(4) 圣餐见证领受者事奉主基督,为主而活直到他再来。# N7 t: K5 c+ K8 I  q% }5 S

4 v* Y" x+ s9 s% c( V& B《十二使徒教训》,伊格那丢与游斯丁的著作,都说明“圣餐”是主日崇拜中重要部分,主要意义是“感恩”(Eucharist)。後来此词取代了“擘饼”作为“圣餐”的名称。伊格那丢认为∶在圣餐中,外在形质与内在恩典联合在一起。游斯丁详细描述“圣餐聚会”的过程,强调这并非普通的饮食,只有受洗者以信心来领受,因为这是救赎主基督以他的肉与血,来养育我们。爱任纽认为∶饼和杯是主基督的肉与血的真实表记。( {, \5 q: L$ \: y, J& t6 i( s
+ q( \) j: d: t3 s7 U% y
北非的特土良,虽然主张圣餐中表记与实体的区分,但是强调我们也同领了主基督的肉与血。居普良认为基督徒领受圣餐,是得救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与俄利根,以灵意寓意来解释圣餐的饼和杯,是他们个人看法,并非代表亚历山大教会的正式教义。然而,他们还是非常看重圣餐。
  r, L: R# W2 Z  \3 Q5 Y: k( e5 {! F& ^' W% `; J
教会的纪律与劝诫9 e+ H1 M8 Q* E/ f* ]& d* o
. X- a. Z* J5 \, v, e& N% O
根据主基督在《马太福音》18章的吩咐,地方教会具有“捆绑与释放的钥匙权”来管教教会的会友,为的是要使圣约子民的灵命得益处,维护教会的圣洁(《林前》5章)。早期教会认真执行管教劝诫,以“严格纪律与劝诫”出名。在康士坦丁当政之前,教会的纪律是藉著内部对犯罪者的道德性劝惩,与政府民刑法无关。当第四世纪政教合一之後,犯罪危害教会而不肯悔改者,被视为社会的公害。重犯如传讲异端教训者,除了被教会开除会籍之外,也可被政府处以重刑或放逐。
. P+ i, Y( D: O5 c; H5 f1 F+ \, J# E. B
犯了重大罪恶,被开除会籍者,悔改之後被称为“悔罪者”,必须从“学道班”从新开始,省察信仰生活。他必须禁戒一切娱乐,禁穿美衣装饰,禁止行房;认罪忏悔,不断祷告,禁食默想,救济穷人行善。这些“悔罪补赎”(penance)过程的时间长短,要看罪行的严重程度,由教会牧者来决定。关键是要确定当事人是否真心悔改归正。
( ~; U, |3 h& h9 [5 A# }8 ^; n& r2 t5 R0 F, E
教会到了第三世纪末,已经发展出一套固定的悔罪补赎程序。其具体实施步骤,首次在314年的安卡拉会议(Council of Ancyra)定案。总的来说,悔罪补赎有四阶段∶哭泣(於教堂门口),学道(可听圣经课与讲道),跪祷(以跪姿参加公祷),站立(以全程站立参加崇拜聚会)。经历这四阶段,通常需要三到四年,视情况可缩短或延长。悔罪者完成上述规定後,在教会中公开认罪,由牧者按手祷告祝福後,会众亲嘴接纳之後,就恢复领圣餐之资格。当事人重享圣约子民的会员权益,但是永无资格担任圣职。
) ^* u) ]- z4 y
! Q. x6 `' z9 _( x# b- Y结论∶访问古道,归回正道+ V1 ^! a0 ^8 F% a% g( a8 n
* G6 G+ I6 ]: I5 z4 D5 x  F  ~
早期教会是今日教会之根源。早期教会的圣约团体生活,守主日敬拜,按圣经施行圣礼,认真执行管教纪律,留下美好之典范。今日教会似乎成了失根的兰花,陷入後现代的迷思之中。我们应当学习早期教会历史,归回善道正道∶
; e( _7 c$ Y5 I- j
. S* }* Q* i( z% S; R8 j' Z1. 今日教会受到世俗潮流影响,将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行销的方法引进教会;甚至美其名为“慕道友导向教会”,“行销教会”,“新兴教会”,以配合罪人自我中心的趋向,想吸引慕道友参加,来加速人数的增长。这些作法共同的根本错误,在於∶忽略教会是神圣约子民团体,以敬拜神为首要中心,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中心。只有在敬拜荣耀神之後,人的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教会若不是 “以主基督为导向”,就失去了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 i$ s4 i9 ~) e
1 ^$ z; Y* x$ T. `0 Y/ k  i/ G2. 今日教会忽视“守主日”的真理,并不认真管教会友,教导“守主日”是必须的。有些教会为了方便,将崇拜聚会改至星期六或周间;有些高举“小组聚会”取代了主日崇拜的首要性。难怪今日一些教会软弱无力,缺乏委身主基督的门徒。因为凡是不看重“守主日”的信徒,一定不会将最好的献给主;在主日忙碌於其他事物者,不会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
$ i) f% d) L: ^+ v+ h8 `& @" |3 n+ P
3. 有些教会反对给婴儿或儿童施洗,并且强调只有“全身受浸”才是唯一合乎圣经的作法。这样说法是来自16世纪的“重洗派”(Anabaptist)的教导,并非改教家路德与加尔文等的立场。改教家反对“天主教的婴儿洗礼”(迷信礼仪本身有重生效力),归回圣经强调“圣约家庭洗礼”的真义 ,即“神恩约应许的实现”,若将之改换成“个人信心的表白见证”,实系本末倒置。外在的洗礼是恩约的印记,并非保证当事人必有真实得救的信心。忽略“圣约家庭洗礼”,使得家长有意无意认为儿女在受洗前没有重生,不在主里。圣经明说“信主家庭的儿女是圣洁的;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孝敬父母”(《林前》7∶14;《弗》6∶1)。反对给信徒儿女施洗者,视他们在圣约之外,当他们是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真是亏负了他们。2 b6 g. Q2 v. S7 X( ~' e
# R, z! j! O/ s
4. 有些教会将圣餐当作是不重要的仪式,没有根据圣经来教导圣餐的目的和意义;有些教会不按真理举行圣餐,让尚未受洗者领受;更有些教会,更改圣经“《林前》11章”所定规的施行方式(例如先领杯再领饼,或将饼浸入杯中),草率行事;还有些教会,甚至一年才举行一两次,违背圣经所说“要经常如此行”。难怪弟兄姊妹的灵命饥渴,不得饱足。凡是不经常“守主餐”的会友,一定不常记念主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也不会经常见证表明主的死与复活,更不会热烈盼望他的再来。" f5 v8 G7 W3 B  y( w
  D+ S" K: C; @6 d. m
5. 华人教会在管教劝诫方面,过於松散。有些教会不看重正统教义,会员偏离真道信仰也不纠正,甚至道德败坏者也不加以严格劝诫。有些教会领袖,不知道应如何进行圣经的劝惩步骤;有些碍於人情,不认真执行管教。有些在原教会被惩戒的信徒,逃到其他教会,却若无其事的大受重用。教会唯有认真执行圣经的管教纪律,才能过圣洁生活,享受主的同在,才能使真心痛悔者得到复健,荣耀主的圣名。
( `' `" o9 D4 a+ \0 i& V% r  ]8 F) D% c2 C9 Z+ V% @0 h) J
今日教会必须不断学习教会历史,不然就会渐渐淡忘至完全遗忘。学习教会历史,使我们更加认识神的心意与正统信仰的传承;使我们避免灵命肤浅,幼稚短视;使我们效法先贤榜样,避免重复错误。主劝诫我们∶“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享安息!”(《耶》6∶16)让我们靠主恩典,访问古道,勇於归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5 02:25 , Processed in 0.14809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