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93|回复: 0

汉服,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记忆(转自汉未央网站)

[复制链接]
鲜花(18)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9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汉服,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记忆

- d1 q5 g" {, P
6 ~5 {! O  F# }6 u
文:逆流(汉未央网站站长)

$ l7 l$ D8 d" t; N2 o: m$ R
" }2 b' i8 X' N, V+ P( A( `8 F' w0 n% t7 Z6 f  ]
/ q5 t, W' b+ k- l' y2 D
文明如何开始?
* P; m, i( k/ z! s- x2 @0 K! q" O1 e* I
历史在幽暗中被逐渐照亮。盘古开天辟地是其中第一次。现在我们要说的,便是盘古之后不知多少世代的事了。天地虽已开辟,人却仍不免混于兽迹之中。“羽皮革木以御寒暑”,如此而已。世上分居各地的人类,还没有显着的族群差异。我们将发现,人们首先想到用以区分族属也区分文明与蒙昧的,是服装。
" H# t/ q) r/ q6 {
, Z1 c7 L7 r  Z. |/ L6 e' U! X% k$ c

" n0 ?8 Z4 R0 S) G
) Z4 G2 P: j0 K* ~$ t$ }* Z" j7 d7 v
垂衣裳而天下治
* f- `/ d4 }! @, y* }8 b

) F( `. u' F  u3 G& x* I* y5 P照亮历史的火炬点燃了。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 Y+ O" A) p1 T6 T: Y/ r% e  e1 h& X" N7 R8 Z' @$ X  Z

. z) j3 V' k; I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4 h" ]7 m5 F3 u! B+ D

+ C- X1 t7 {. m' y
* b0 x2 E+ u, O2 m$ `  W9 q. o4 T语出《易·系辞》。作为“天下治”的前提,“垂衣裳”这个意象显出强烈的象征性。1 h+ ?7 u! j9 O5 y0 l) m- v

, {& n0 d* G5 D% Q4 K$ \* M4 l“垂衣裳”之后两千年,又有周公制礼作乐发生。服饰制度及礼乐制度先后确立,以这两个事件为标志,宣示华夏族文明时代及族群个性之到来,也因此成为汉服的起点。
8 B- z. K+ V* g! B8 E* N' H- P3 M8 o% g5 d# w6 a) `3 ?; r
“盖取诸乾坤”一语表明,华夏服饰超出了仅仅遮羞御寒的实用性,还体现先民的世界观、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政治哲学。乾上,坤下,如同上衣下裳。由乾坤,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阴阳、天地、男女、父子、君臣等概念。上衣下裳之制,正用以暗喻先民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君臣、领袖、官吏(谐音冠履)等,都属于衣裳。一君二臣(一个裤腰,两只裤筒);一领二袖;一官(冠)二吏(履)——以衣裳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各部位的名称,设置职务治理天下,才是《易》的本意。
: ~9 r4 H, k' ?! B5 A+ ?$ ?$ w8 a- H8 ]
由以上的意义,“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引申出垂下双手,无所事事的解释。意思是,只要合乎宇宙世界的秩序,并在人世复制这种秩序,天人合一,就可以无为而治了。0 V% N4 J; p$ r5 l" _

- a+ t9 J9 N; _0 i7 v上衣下裳之制,到周代发展出深衣。此衣得名来自掩蔽人体严实之故。《五经正义》说“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经过上古儒家的整理和意义赋予,其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了深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分裁上衣下裳,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上下连属制的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垂直的背线以示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公平。7 }" J# E7 V  q8 j
    出于这些对天人秩序的表达,也出于“完且弗费”的现实考虑,深衣得以“先王贵之”,并发展为超越阶层、职业、性别的大众常服,影响深远,成为历代汉服中最持久的线索。
/ p$ e( ]6 b7 U8 s
5 C$ B  u# V( h) W3 J' K" Y- W4 E! e6 n% t, a& ^0 i6 \

" _; i: a. j. D
如果没有管仲
* }. X9 g  T+ L
8 Q' x8 [2 c, m+ v% ]7 j' \
& F5 ~0 E0 H+ G
夏商时期,农耕上升为华夏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到周代,华夏族与以渔猎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族群有了明显的不同。服装因其直观性,成为古代华夏族借以区分族属特征的主要标准。服装、礼仪、语言、生产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渐认同,有了诸夏的概念。原来生存于诸夏中间而又外于诸夏的族群,即成为四夷。7 _) z# ?3 w: ~5 }

5 o4 \1 b1 c  [0 s' T9 e西周末至于春秋,诸夏曾受到四夷严重的威胁。《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针对当时的农牧冲突,用一句话概括——$ D0 x. A/ L5 h% A  A

+ [  I3 ~9 s3 B1 [: ^2 d" G. x: |; ^
7 Z  }' g: C5 R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 s& l1 L, _1 m* N5 J' R+ K3 h. Q' L' [+ B0 Q
2 R6 D. B; _# @, X# b/ p1 e
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来保护,周王本身,正是由于挡不住犬戎而迁都的。这种现实刺激了华夏的民族情绪之高涨,夷夏之辩兴起。危难之下,春秋五霸出现了。他们的政治诉求中就包括“攘夷”的内容。管仲辅佐齐桓公“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齐国登高一呼,实际上代替周王承担天下共主的实际责任,使诸夏从各自为战、各个击破的可怕前景里解救了出来。
# c$ k' i: S4 @* U- r
) L& D8 h& o$ j  J# u这些成就的背后策划人便是管仲。管仲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齐国之后,强有力的邦国都以齐为榜样,于是霸主迭起,周王的权威不断低落,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整个华夏族。有了霸主挺身而出,一度危亡的民族形势得以扭转。* e$ ?9 ]6 U, ~0 X* `" N, O$ m

/ x9 E- r# r: i4 l8 \因此虽然管仲的道德并不完美,孔子仍要赞赏说——
. J! ]+ a$ X/ y; z% P0 `# }7 T
5 g0 H6 l. T0 ]# D# h# P' R) V( d7 ^% d% b; K$ a6 p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7 `! R1 l9 n6 I1 O: G/ c. D0 R9 |# K

" s5 [8 h# `: w- S5 ]0 b) B; @2 v4 f8 A" u* W/ q) b
孔子的评价是文化意义上的。管仲不仅维护了诸夏国君的国祚传承,而且维护了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这其中就主要包括了服装以及与服装密切相关的发式。夷狄服装左衽,与华夏汉服的右衽相反;夷狄批头髡发,华夏则束发椎髻。所以两者的形象很不相同。1 \; {! Q9 Z* N! n3 b

% q7 u. W; c( w% d1 L5 N( |有了管仲,汉服从第一次危机中挺了过来,并继续以自身的逻辑发展下去。
0 w1 a' t4 ^3 d. |1 L5 q$ L) v' _8 Z$ w: h

# `4 n: R* V! b; v; c4 _) G; F; e+ v2 y: M* C& I
胡服骑射之辩
" E1 O% W) G  Q) X# z0 J! N5 j
4 a$ C7 X: T8 A& k# ~( ?0 t

) a( W+ J) b; A' q/ a    进入战国以后,诸夏自身纷纷进行了大改革。历数重要的变法,从魏国李悝开始,楚有吴起、韩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这些变法都要求取消封建制,实现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以官僚制取代世卿制,同时不同程度地执行耕战激励,使国家机器尽可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所以称为战国。; T* H) g0 m% Q. ~! r; l( |
0 B! B: _. P! {! D( R
列国变法中,尤以赵国胡服骑射最有个性。应当注意的是,这场变革并不是要将赵变成一个胡人国家,并不是华夏族向胡人的归化。实际情况正相反。+ n2 u* m1 l/ s" N3 p- R
9 L6 a8 ]; v! ^' A0 y
赵武灵王继位以后,赵基本不再参与中土战国争霸,其战略重点转向北方,经略诸胡部落。赵在北方的威胁并不在于胡(匈奴),而在于中山。就血统而论,这虽是一个白狄人的国家,到战国之世,却已被视为中土战国之一,可知其华夏化的程度。同春秋时的中土夷狄一样,中山并不以骑射见长。骑射术实际上来自于胡。
. }# T: c* O: `* Y6 L7 D8 [$ I0 W2 Z6 g& `* `& F3 z3 [; [
问题是,诸胡部落对赵国边地的攻击没有达到需大规模出兵的程度,充其量袭扰而已。所以胡服骑射并不出于对胡的惧怕,而是主动借助胡人军事技术的一种尝试,其目的在于“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 K/ C4 M+ A/ \- A" _( ^9 v
7 x9 v1 \. A$ F+ t8 {- Q2 _
胡服骑射另一个目的,在于招徕胡人。赵武灵王曾以舜和禹的事迹自喻。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国而裸国化,武灵王以此类比,表明自己利用胡服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赵国文化圈的心迹。事实证明这个预定目的达成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缩小,胡人开始从感情上亲近赵人。胡服令下达后,林胡王献马,楼烦王致其兵,两族归顺,为赵国提供了疆土和大量娴熟的骑射士,奠定了赵的强国基础。
2 V. U6 v- ^) a2 n' e) }) Y6 k9 z& z5 a' ^0 B8 E6 |( o* \
胡服骑射的范围如何?《战国策》说“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似乎百姓也在变法要求内。但是我们找到了比这更早的史料《竹书纪年》:
8 q& u$ I0 H1 d! ~5 t" ?7 \7 U: a4 E, D$ _6 F8 J% h! [
8 {8 i% U2 C+ \8 Q3 p
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谪子、戍吏皆貊服。8 l% o' [  J/ h* [7 {: y

0 s. E. ?5 N2 _  M* f) [0 l
/ {. l' N# d2 @% c& `根据这条史料,可知受命胡服的范围,只限于将军、大夫、谪子、戍吏这四种人,不包括赵的百姓。而这四种人,都是国家从上而下的各级军事头领。同时,作为胡服骑射据点的“骑邑”,只设在北方边境,内地并无设置“骑邑”的记载。
2 J; Y/ `, ^0 v3 n5 D& p) a9 G& R0 s4 @- M; Z$ {8 e) L: o. E. X
这说明胡服骑射的重点只在骑射,在伏胡,在军事上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应用。所以百姓不必胡服,内地不必胡服。胡服并没有大行其道,赵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没有改变,赵人依然是华夏族的一支。
/ W# l' @- L% E. k; m; W; u. l" C* o/ n
& H1 k' C( n, e% _+ l5 s实际上,骑士所穿窄袖短衣,是夏商以来华夏族的固有样式,不见得来自胡人。“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提倡宣传的古礼制抬头”,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解释说,“上层社会就和小袖短衣逐渐隔离疏远,加上短靴和带钩,一并被认为是游牧族特有式样了”。他进一步认为,所谓胡服,有可能还是商周劳动人民及战士的一般衣着,只是加入了一些胡服的元素。
: y% O! I) d/ R( Q- Y4 v
: \% P) n2 y, Q" a战国时期的各国战士,就是穿着这样华夏固有的窄袖短衣走上战场。面对奖励耕战、君主集权、骑射作战的新华夏,四夷不堪一击:+ o4 P& ]( L; T6 t

1 g2 P4 H8 X7 Q6 u3 o; J/ I* l6 p  F: w! F9 C
逮至春秋之末,战国方盛,楚吞蛮氏,晋翦陆浑,赵武胡服,开榆中之地,秦雄咸阳,灭义渠之等。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岭长城,戎卒亿计。虽师役烦殷,寇贼横暴,然一世之功,戎虏奔却,当时中国无复四夷也。* v) C6 z2 Z! P: y9 Z9 t  D! q
. _- ^. R( v+ ^7 R: u6 B4 \

) V5 {) n) ^* f! A1 O, o" @生存在中土的四夷经过五霸及七雄的讨伐,逐渐消灭或融入华夏,中土农耕基本经济区趋于形成。大一统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6 g1 L  o+ L9 ?  Q' R8 ~2 [
8 |( z. W: j, J) h
  [- D' `4 L/ J2 g% D" r- x7 t- i& `& u( x5 L/ n
孝文帝的理想
: i) W1 G4 v$ P

" ?& _& B  N0 ^: c7 n3 V: R# F
  i- D& V- ?7 }, V% r0 _" n汉服的第二次危机,来自于五胡乱华。
" d7 [& K* |1 b; E# O' z) j9 X0 i9 c3 L: _  q
自战国驱逐夷狄、尤其汉朝压倒匈奴之后几百年间,汉人一直对四夷保持巨大的威慑,直到西晋瓦解。人数众多的游牧民进入中土内部,“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重现,中土农耕基本经济区连同汉人的生活方式、汉人社会的基层组织形态受到大破坏。胡汉相攻,中土之地称为“陆沉”。2 d& Y" o' t  }; M5 x: R* Z/ @4 \

) V- @# Z/ o: c+ ?除南朝外,汉人社会向两种地方收缩。其一,世家豪族所建立的坞壁;其二,流民聚集的河西。经学的意识形态以及汉服椎髻赖以保存。这时胡汉二元对峙局面遍于中土,社会严重分裂,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必须认真面对这个问题。出于整合社会的目的,用夏变夷或用夷变夏必居其一。7 s. h4 s3 `* V/ f" ]5 O! E* D9 W
2 A# c: Z4 E# |
这时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鲜卑君王——他有一位汉族母后冯氏,她重用汉人、崇尚经学,更重要的是给了小国君以汉人典籍和礼仪的熏陶,使他虽为胡人却有了汉心。这就是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成长背景。冯氏执政期间曾设立皇宗学,使皇族子弟入学,孝文帝在这里培养为一个以经为准则的君主,一批鲜卑贵族子弟,尤其孝文帝的兄弟们也成为日后汉化改制的得力助手。+ e+ t3 D! g2 \6 A
) M' w* m+ t- c& u; z
孝文改制的目的,即在于选择用夏变夷之路,求得消除北魏国家的内部差异,更进而消除同南方汉人社会的差异,为最终的大一统作好准备。. z, }$ a3 @' n$ e4 G5 V: a- O
! r! s* _: D  j/ }4 T9 a& z
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之后,汉化令开始颁行——" L5 Q% i8 ?  ^9 W

% m  r- W: h- u, o* X7 H) X9 o# e7 x* {# k- m
壬寅,革衣服之制。9 ~: E6 M0 R' E1 p5 W
5 ]0 ?$ c5 L6 z4 a
    : S# g3 L+ S) @  b* C# z. t
, i, i( v$ M1 C' s
作为一系列汉化令中最早颁行的政策,“革衣服之制”类似商鞅徙木立信,要借以宣誓决心和威望,也有试水的意图。这是最直观也相对容易的改革,只有贯彻“革衣服之制”,更艰难的改革才获得了前提。孝文帝为“革衣服之制”用去半年的耐心,从一些细节可知孝文帝对这项法令的认真:
- ], T7 s' b- l% w8 }& G; O
0 q0 g+ A  s" ^- O, B, y1 r- K7 Q& G+ [  @* D
尝出行,见妇女仍夹领小袖,乃责咸阳王禧等。
( K7 r) L! x! _) a* H0 T5 ^4 z& z1 h1 r$ g
. X; Y3 m# Q& z
这样强制性的胡服禁断之后半年间,没有任何新的汉化令出现。从第二年6月开始,对于胡语、胡籍、胡姓的禁断才相继展开了。以服装为起点,汉化令逐渐深入,发展为对统治秩序的重构。胡姓禁断以及随后而来的定姓族,带来包括鲜卑在内的新的门阀士族之确立。鲜、汉士族之间由此取得了同质性,合流成为可能,新的统治序列在北魏社会形成。  H: Z6 p" Z) {2 y' J

4 [# o, b! y+ k- {' w$ n就在太和二十年正月禁断胡姓之前数日,孝文帝进一步巩固了汉服改革的成果:
. p7 d: W- A3 B: P( L  n& J! c0 R7 n+ x# r& y
' A5 ^) |: u* R+ I( P% ~
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8 K1 }- ]) _/ x( H
5 n3 }* m5 Y5 O! }: h+ i
: i: L! o+ l. \+ ?) s
经太和改制之坚决贯彻,迁洛而来的鲜卑人,除些许体貌特征外,从本质到形式都消除了鲜卑痕迹。他们穿汉服、说汉语、用汉人的世界观来思想,已是彻底的汉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北魏南部疆土因此整合为一个华夏国家。
) V! ~3 u5 L+ p/ ?
* b5 |( C/ F5 D- G6 t/ W3 N而北魏社会的二元对立却更加紧张了。留在北方的鲜卑,成了孝文迁都及改制的边缘人,终于导致反叛。太和改制的成果动摇了,但一系列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尊崇古老周礼的北周。这个政权虽不像孝文帝那样要求彻底汉化,而汉人的力量仍不断增长,在北周国家政治生活中上升为主力,汉服、汉语、经术,甚至于复兴的汉人武力,都成为汉文明延续不坠的支点。
3 y% i3 [# M# f- [7 a! c  W
2 w2 r/ {7 O$ q) m: E$ ]. H北周对反汉化的北齐的胜利,本质上是汉人的胜利。胜利的北周正是隋唐大帝国的来源。孝文帝以华夏的北方统一华夏的南方的理想,终于曲折地实现了。
$ h1 O* b+ Z6 ?9 d
7 A0 c$ E- g3 m. f1 v( ?3 `. B- e' y5 K, ^5 a) u; ?) s

- ^: n" ?$ c% r9 D. t; R0 f
禁断、复兴与再禁断

, u& t/ i5 ?* J% r
) j* s& o! _4 T& D
$ e& s6 Z' X) A这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二个月。就在这个月的壬子日,他发布了一道制令:& [6 @7 Q" J# ?, z9 S

* B/ B# `. X* ]4 i8 X& s0 ~
" w! _) W% y$ ~# j1 f诏衣冠如唐制。
, n& N) F. J! N6 e. `
& V8 X& ~: t1 T6 |( o4 `" C' j) u: l* c# j+ J" a  L
此时蒙古君主还在北京城里,明军北伐,胡汉战争进入了最后时刻。军事讨伐的同时,文化讨伐也展开了。朱元璋执行对胡语、胡姓的禁断,其中胡服禁断成为这一系列制令中的第一条。# W; K0 x6 O4 {; ~5 N" t; Z
. T5 E! t6 U7 C4 z0 X. q. t
与北魏孝文帝不同的是,这次并不是胡人归化,而是汉人对自身的光复。魏特夫在《辽代社会史》里将10世纪前的胡人王朝,称为“渗透型”。它们的建立者事先都有向中土“渗透”的漫长经历。这期间,他们对汉文明形成仰慕和认同心理,同时逐渐疏远、甚至断绝了与原居地之间的联系。典型例子莫过于北魏。这样的王朝往往能接受汉人作为政权的合伙人,并过度为一个华夏国家。
- C8 o4 w# ~; e5 |) R0 T; F" Y& o4 K6 _) [0 X7 \1 H: H
但朱元璋所接手的这份遗产,并非来自于“渗透型”王朝。从10世纪开始,契丹首先进占幽云,接着在很短的时间里女真占有江淮以北的中土之地,再往后,蒙古统治了整个中国。这样的王朝被称为“征服型”。因没有经历长期“渗透”的过程,他们始终将遥远北方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领土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并作为本族认同的珍贵资源。合乎逻辑的是,这些胡人用一种压倒的征服者的眼光看待汉人,汉人只作为奴仆而受役使。6 w* v! e4 Y) R2 v. z; B
" A$ d) _6 S% Y. g( I9 T+ k
如果说从草原而来的契丹、蒙古役使了汉人的肉身,那么从东北森林而来的女真更要役使汉人的魂魄。契丹因其二元体制,容许南班汉人用汉服,各从其便而已;蒙古对于汉服也未见特别的禁止。女真则不同。两宋之际女真南下之时,他们就着手禁断汉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说:5 a& E8 b; i, f# h$ {6 D( E, P

% {0 m  p" \/ u5 Y7 ^, ^. D  M. k/ _8 y' _3 _6 ~
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 x1 Z. Y! }0 c% W2 ^* i
# j4 C$ [  P$ F% e# H; \8 c

9 J8 j' ~5 A& g3 N4 `( X' [《大金吊伐录》卷三《枢密院告谕两路指挥》:
; _2 r2 V% B6 h; U+ y0 k* w8 u0 Z- F; c' n6 |' Y$ n

$ C" ^% {/ E0 f3 \3 I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
* t7 [2 C/ C  h/ Q3 M' b  A- _$ z) y

. G3 P* g- \1 T+ n& Q* h' ~2 f这纸改俗令主要针对河北、河东两路汉人。不久宋室南渡,淮北纳入女真统治,于是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强制汉人改从女真俗,措施也更为严厉。在“不如式者死”的威胁下,黄河以北的汉人,不得不“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惟妇人之服不甚改”。山西高平发现的金正隆间乐舞杂剧石刻,其中的汉人均左衽。卫绍王时,宋人程卓出使金朝,在沃州柏乡县的一座汉光武庙中,看见壁绘云台二十八将竟也左衽。
$ X/ w$ s7 V& }- Y# E1 r, Z6 D3 f! Y, i
唐代吐蕃曾在汉人中强制推行蕃服、蕃语、辫发,实施范围不超过河西。而女真的改俗令则推行于中土之地,这是诸夏数千年不遇的危机。& h! ~0 H0 w  @

# @/ w1 Y0 [# p* y: c女真的改俗令比以往任何一个胡族都更严厉,即便如此,他们仍没能阻止后代日益滋长的汉心。三代以后,女真放弃极北的都城,换上了汉人君王的冕服,禁断汉服束发的制令也逐渐解除了。) c% G7 Q' d, ~9 t& T

6 A# i% A, V' H9 L2 V在地近南宋的河南,女真海陵王首先宽松了政策:
8 _# o4 ?* _9 L) h0 s4 I3 w
8 u. O7 @2 a( C' H2 H; t. m8 ^. c8 k& \: ]5 u0 w- B6 r
诏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4 f* x+ k, y" f8 s

7 {. d- p2 j0 b0 z" Q: I7 c  Z2 e/ z$ H9 X8 L, I4 C2 d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引用金代煮盐图说明,“看不出一般劳动人民被强迫改服剃发情形,可知长江以北,金政权稳固后,即早已解除”。
) }4 m* R  U, o& Q4 }
: x$ ~; j) v4 t8 |4 b即便如此,汉人经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俗之后,服饰礼仪风俗不纯。明太祖在军事和政治上恢复汉人天下的同时,也想到服饰上的驱除鞑虏,正是针对了这个现实。在女真及蒙古统治200多年后,汉人终于有机会重整衣冠。他们心怀敬畏,参照古代周汉唐宋的服饰传统,在广泛搜集、整理基础上,用30年时间,重新厘定了明朝的服饰与礼仪制度,并推行于社会日常生活中。& ~. [5 F0 `, L4 J9 o

2 T' D* x3 [/ C2 t1 C6 [当时的汉人不会想到,276年之后,女真以满洲之名竟然又一次兴起。这批人比其祖先更残酷。轻车熟路南下而来,这次,他们不仅占领中土,而且占领南方,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更血腥的改俗令被推行,肝脑涂地之后,汉服汉发无处容身了。不仅如此,满洲历代君王再没有给汉服复兴的机会,直到这个政权的彻底失败。清朝统治近300年里,汉人只是满洲人驱策的奴才,这个帝国终究是满洲人的帝国。
: \9 @  e3 `7 T# \+ H) A6 @- E/ y/ r6 t" G
10-12世纪,在契丹、女真相继统治的幽云地区,那里的汉人已习惯于被征服。女真称其为“汉人”,而中土汉人则称“南人”。前者因投降早而被女真所信任。但女真逐渐发现了他们的问题。金世宗说,“南人犷直敢为,汉人性奸,临事多避难”,之后又比较说,“燕人自古忠直者鲜,南人劲挺,敢言直谏者多,前有一人见杀,后复一人谏之,甚可尚也”。2 l3 S8 y) ?" s) s( K% O4 S
8 G  _- a+ x9 j) i4 d& `8 G& r& s/ |6 v
金世宗描述的汉人形象,似与近几百年以来的汉人有几分相象。长久的奴役与阉割,使汉人的群体意识衰落了,所以“忠直者鲜”、“临事多避难”,代之而起的只是汲汲于家族和个人的自私利益。6 Q9 t$ a1 K, j1 }! o8 n

1 D9 H4 F' h# c& n4 i4 M0 z汉服连同汉人的精神及汉人的天命,等待光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31 04:57 , Processed in 0.15613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