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99|回复: 39

写作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散文的写作
  Y. m. f+ f0 }7 ~( i# ^  m1 b- l) v, u
第一节散文概述
/ x" `( F9 m5 y+ @! d1 \
/ O+ g6 j% d% P  j0 Q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古今的散文大家和作品,享誉很高。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散文创作持续热闹火爆,涌现了一批专事散文的作家,一些学者、诗人、小说家、评论家、艺术家也跻身其中,众多的大学生也喜爱读写散文。“‘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史,无疑是继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散文这一座座峰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它最为重大的意义是企图号召整个民族,彻底地走向人性的解放,树立科学和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现代文明观念。多少散文家都通过自己洋溢着独特个性的笔角,在不同的领域之内,从种种不同的视角,程度不等地完成着这个神圣的使命。”(林非《傅德岷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序》)
7 N1 w$ R' f8 D$ P' v/ z. g  ?, y( U0 J' x/ n2 [4 f
1998年6月,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认为:我国当代散文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表、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它们坚持对人生的始终关怀,坚持文学应该有益于人心世道,应该净化、美化和慧化人心,艺术上坚持众美并具、雅俗共赏的原则,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品位的精神食粮。同时,当代散文也面临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如今的读者对各类散文家及其作品褒贬不一,文坛上存在多种声音,表明散文创作同样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散文作者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散文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关注社会人生,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打动读者。散文属于高雅的精神产品,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应当有一个清醒的对抗“商品”的精神。散文的开放是精神的开放、境界的开放,对于境界的把握,应比读者高出一个层次。中外散文名家的成功经验证明,散文创作必须讲究风格和形式,没有风格的写作最终会失去创作的个性。
9 C2 _1 a3 n$ I$ Q
* G8 [, H9 _% T" P: u学习散文写作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从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这种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其二是在阅读了一些散文,有了些感性认识,然后学习散文写作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阅读名家范文,然后从事写作实践,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应取第二条途径,即:阅读→研究→阅读→写作。
, C7 J; i3 K, r9 u7 l1 g) `5 Q0 A9 q. x8 J# w
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定义。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1 a& I/ ^5 g" p! h4 J0 U% {) ]$ t

! k9 l6 N7 O; _# ?: d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l" b1 T) E5 S" k& G+ b+ s0 X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9 J' S3 X) K; |, b% v# m
6 H1 v7 B( U- I$ b+ r( b
其次,要认清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 h6 x" G) R8 f* G& c

! a. J% Q* T3 r(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 v' S9 p4 o% }, n/ E2 }7 |
6 F6 ^  ^% x  `# {! T1 k4 ?5 Q(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他的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6 X& @4 P, A# |* p% z* \8 @

& h5 k2 h- a: z) s(三)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1 H5 o) [+ j/ [' H7 b
, b# a2 ]8 @; ~/ Z: }9 b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 }  g1 V- e: s6 a3 `  Z. C' a" k9 W
( v* R# @( t) G3 B3 S* [(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4 ^1 {% B  J6 H( ]; x6 `
5 U" k; C2 @3 r2 e9 P7 A* F3 }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 r; E9 F: h! a' O) ]8 O& Z
, ^, u0 Z. @1 p7 o(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 {6 k% [! a! {6 }
. E. b+ u0 l+ X2 s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O$ \* D9 ~2 k
: P! x  @  U) _5 F; r7 E
(六)惨淡经营,文采斐然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秦牧指出:“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运用的是散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N& q1 ?% I) {" g' U3 U
: o/ P. F! w  D7 R+ ~# ?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散文的写作
( L' J& ~) C; y0 H( U
9 E& M1 p! ^# P/ I* Y一、精于立意" r: u- t& ?3 ], U: @; h8 ^( y

; h* L; ~  N6 s- P“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学。”(《早晨的太阳》序)
2 v9 U+ Y7 A  M/ |6 {. z7 T7 l3 J& S' H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2 ^& |6 K( f% \' K+ ]; e

9 q  v6 w+ M1 A% D! f二、善于构思1 R; N: y" k* s$ ?( \( c& B; T
, F# R  b2 c' i% p' y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e* ^; l6 S; k

5 r  K- P6 j# p0 }( S+ @4 M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 M# d5 u! \$ u' a+ y7 {+ H
0 V* a+ _: W8 l% F# \& c& u" R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x. q# f$ g0 G8 [! P

: B% @1 `$ G) v* V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x; A7 R8 k# o( c3 h

% k% C6 a) v% J8 a! M+ D' |1 E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1 D1 m1 w! `0 T+ _# h
9 c" d9 i! }; [: z: U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 U: H, m) z; z5 e/ ^: h$ z- [7 D9 A* d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1 X2 J' \9 {5 h, s) p9 W

: m$ A6 M+ I+ ]9 ]" B+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n* I# l/ y. B5 a' i; B
% x* }+ Y+ U& ]/ Q0 g  S* g' u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 Z- C* ?; r1 h  g. a# X. Y+ D" W, n. S# M" z! ~& a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7 _3 T$ _  l7 S/ G4 g
& j0 A6 A% Y  V1 d" {&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 S- r! y* N+ q2 [/ v! ^8 U6 w  V; h# H0 a( s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 R- q# \. ?; D3 |2 ~6 ~3 Q- c" v' |/ G* }6 k7 e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v5 g! F& t, K0 q% I" J1 m& g3 q0 p' i1 M
三、巧于布局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明于断续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怎样写好散文》)我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熟能生巧。
5 W/ D0 A" K* p! A. v' C3 w/ y, p
- t# P# y( ~9 R4 T第三节散文写作的模式
  c3 z2 s1 p6 m4 w4 f# |$ K0 S$ Y0 N4 i1 @) Y4 o
记人散文模式
. F0 H( _. Y4 y9 T& }9 |* M! o6 N; j2 q+ v4 h& w! X; _! @  c
开头6 N! r( t" H; n7 s3 d  T  u& W& ^6 H/ m' Z

! U$ F9 R; H& E( i' E7 B7 ?1、 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 V4 L! ]' X3 r# V
2、 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 z/ _1 P4 S  ]& q/ b7 R1 @" t* g  p- r9 T3 i
中间8 M! ~/ z8 x8 N: C8 |- u

$ b: Z7 g7 L! a. X1 ]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2 |6 s% U6 v5 W9 L7 w

# K/ t! v0 Z! W3 Y0 o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2 Z7 h7 q+ Q5 z

" B% a. E$ [" v( u. D4 m结尾% _  }- T, M( M9 ^" P7 u

, u2 E, U% G/ x' k- w1 r0 v1、 重申特质,照应开头。
, Y( y- V. l$ k8 U9 {8 i2、 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a( B5 N2 f# W8 r

2 ]! T. c/ x6 {* d  Z) K抒情散文模式
0 `9 U# a8 e# L& v$ f) u' B/ `2 b7 F4 i, _, `% _! N
开头# F! R9 J- m$ l1 g

* G) w' ^( o/ G' F) a9 B  E1、 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 m0 |2 ^! G; a
2、 议论景物和自己。5 f  v- x! e( I7 |/ k$ P  \

( I6 V- ]: _4 W" a0 s: U9 y中间
+ S- ~- c- M/ J8 v2 r8 Z  E! k. F+ K0 Q2 v, J8 ^7 x5 y' q4 |
1、 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
1 S4 G. ~6 n7 P; ~1 C. B2、 联想发挥,更大意义。3 @& H9 H  r6 [. H. G8 ?, j$ u4 H

  p  ]& \# ^7 l  C8 d结尾
7 t. [+ Y( J) g3 Z, b9 Q( [. J& _5 J) R2 J
感慨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写作技法—叙述
( w! I  I% E7 V$ [- o/ |2 _0 {+ W3 B9 m2 y; u7 f' l
2 J% B& d" F% h" W
什么是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
  M5 b/ ]9 Y% L1 L: h3 T- @( }
' N2 y, X2 f% X( d' M* V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n: ^* y# q( T) z  q0 F+ w
4 s  [2 `; D& j
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
' ^0 ^6 I8 g6 M4 P8 b3 Y3 v: Q0 \, a! f* H8 S+ v( H% y
第二、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家里并不富裕,对付对付地过活而已。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的叔叔于勒》)
$ K' U9 n4 `4 p! F. q- h% S! [8 i8 Y2 v' a8 N- J/ _
第三、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 m: O! R  U6 b) U$ X4 B, i. ?# D8 ?+ T; P$ s
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H9 L; m7 o0 Q2 O
" x; j9 J( m4 ^6 v
一、叙述的人称  C/ l$ @2 T% m( r% k' J+ d
; g8 N7 }0 `/ Z# w; }4 }/ t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8 t0 ~% n2 {( }7 h
+ g/ q# C. c/ T, M/ \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 t  j9 v% E: p) {* Q: t
) h$ U; M8 b# _4 C+ T7 I: f$ ?; S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 Y& i% H' r. [" Y- K. r
4 v/ @# F  S7 O0 F(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0 P/ ?4 ~( z  F4 H! @2 ]# T, k
8 _! ~" B) Z% ?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s. M4 W: Y: S7 P- K! m% s  _$ `; N, L7 h7 ^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6 L3 ]% @! i, P8 k5 O
( H; q! {8 S. [8 T- y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8 Y# S1 M' C8 Q/ H$ C$ F
- t' ?% b# @- K' p) u. Z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6 a8 ~2 B; K9 `) X* d' k0 B

- ]9 @5 J6 Y2 `" q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2 A  ]8 N7 Y: k8 R- \( ^/ C& q

6 c' Z- D4 N( y其用法有:' }  }0 y0 o: e+ _
2 e6 O6 P% T$ A
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 j+ M4 s% z4 F: k3 j# z  U) X! S, z4 ]* Z( J
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的航行》), J* W& K6 ?( g9 `9 l) u( H
2 _6 h9 A$ o9 U% [2 I) }# G
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
9 q- P) j, b, S# p5 ]
9 J9 a0 y# f! q" E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i. C  ]! ?* W" w+ F

; C7 _, T  s1 `9 V; N. _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 R( P* R) V* w& V; ?

+ V; P' d- b. R% t& {( h①不得频繁改换;
3 l6 z6 N) K' K" S( `5 q5 D4 Q7 P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 S) [2 G! B) c0 ~" {
, W# H% ~8 k+ M8 T$ G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2 [' V0 P7 M& |

$ Q( ?0 v! }) \( {4 r* a% c$ @: x二、叙述的方式
$ j& x. \( v5 i# K" S8 \
  J# m4 w5 c2 N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e- b, U4 m* U
8 x  u. w2 e( Q: T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5 G: R$ S" F( k- D
  j9 K! f* ]5 I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 ?1 {6 |5 u2 \/ r, r5 x  V# T0 ?9 s* b% i* T4 j5 I, n- O0 _3 p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4 b( I5 L) Q9 R- a9 Z" H+ E) a2 i6 u& o1 O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1、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6 i' v" Z( V: z; r' M7 w( H& h

$ A, J8 C, T* u  {' b. _三、叙述的要求:) z! k( j! z) a& U

/ s* q  N6 f/ l. Z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
7 N- `" C% D$ m3 H$ L) {+ i0 J! l) Z
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
3 v6 m9 R, u  k' O- C, S$ {. q+ ^. r
第三,详略得当。1 v& n  H# [" W) P7 X2 i, q% R8 r

' D" ^9 j& |1 T" |6 Q2 i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言,就是记载、转述、描写人物的语言。在写作中,运用记言这种表达方法的文体主要是普通记叙文和消息、通讯、故事、传记、小说及叙事散文,还有剧本、会议发言记录、报告记录……等等。记叙文体中的人物语言,如不写出人物的原话,也不是记言,仍是叙述。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的:“到南京时有朋友约他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悉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D7 ^7 q/ b3 t* ?
9 y' E2 P' M9 s7 g* P' W' V; b
记载、转述、描写的人物的语言——所说的话,有两类:一类是真实的,如记者写消息、通讯时写进文章里的人物的话;另一类是虚构的,为写作者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按照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替人物虚构的话。2 i  j0 U% Z3 n, ]8 J7 U  l1 ]1 p

; m4 N* {8 E. i, g由于上述两类话的不同,记言也就分为记人物所言和代人物立言。记人物所言的要求是“真”,代人物立言的要求是“活”。所谓“真”,就是不得增减、加工、改制;所谓“活”,就是符合人物身份、职业、民族、性格、习惯等。3 K+ i* C7 `- k. A
4 e6 i) ?3 l: ?# w' L  H
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即“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鲁迅曾称赞《红楼梦》作者的记言技巧,指出:“《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譬如,写王熙风的出场,即是未写人貌先写人声。王熙风说的一句“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真是先声夺人,表面看是客气话,骨子里却充满傲气。这是生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性格化语言。& x! ~* [  _4 n  |7 \1 J# h, t6 l& m
以文学写作来说,记言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l)刻画人物性格;(2)表现人物心理;(3)发展故事情节;(4)表现人物关系;(5)间接描写人物。
' s" O' S9 q9 G3 _1 Z* a+ Y
- i9 H+ G* |7 R! U记言在写作中具体表现为独白和话:
; }# d' ]# E& Y) @2 Y$ y: X- e( p% _7 ]% o4 [
一、独白:指的是一个人说话,包括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和一个人对其他人的讲话。内心独白没有听话的对象,例如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雷电颂”;有时似乎是对某人说话,但听话的某人并不出现,例如郭沫若在《蔡文姬》中写的:
" @& d: W" `& }% q( l- l5 N8 V7 }- U$ B
文姬:(行至墓前跪下,向墓独白)父亲,大家都睡定了,我现在又来看你来了。你怕会责备我吧?……”
9 i1 X, X; h" D9 |+ @
. S3 I' ^' G8 U; ^" F经常见到的独白是一个人的讲话,或者未与他人进行对话和交接而自语,或者只是一个人讲话,他人虽听却不说话。文学作品中的独白很多,著名的如莎剧中哈姆雷特的独白,曹禺剧作中的一些独白,等等。  V5 W8 [& C7 O- ]+ Z  J

. ?1 x4 K3 P0 e/ S& R6 g4 r  n二、会话:指的是两人或三人或多人的对话、交谈、讨论、争辩。会话在文章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写得好的会话,一行的效果可以胜过十行的叙述。因此,写作者应该重视会话的写作技巧。/ z8 s5 n+ H: j$ F
( Q" X; ]8 G  c
记言的会话和叙述的会话二者有什么不同呢?二者的区别在于:叙述时,写一个人物是以作者的立足点写的,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用自己的口吻把某个人物介绍给读者,成为“人物—作者—读者”的三者关系。而用会话来写,则是作者暂时把自己躲开,让人物直接说话给读者听,成为“人物—读者”的两者关系。
( P: l: v5 o5 |5 @$ P/ [# k' J* ]$ P
郭沫若说,记人时应该“尽量地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所谓人物自己的语言,一是指符合该人物的性格、感情、意志等的会话;二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说的话。要写好人物的会话,“这事情相当的难,非有充分的研究或经验是不能够运用的。”(《郭沫若文集》)因此,初学写作者应该研究会话的写作,并且努力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
2 N8 m  [' f3 S
! U- H- A) ~5 d9 C) ?- w( c0 ]“对话必须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这是个怎样说的问题,要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是最应注意的。老看着你的人物,记住他们的性格,好使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话。学生说学生的话,先生说先生的话,什么样的学生与先生又说什么样的话。看着他们的环境与动作,他在哪里和干些什么,好使他在某时某地说什么。”又说:“一般的说,对话须简短。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总缺乏戏剧的力量。”“一个人说话,即使是很长,另一人时时插话或发问,也足以使人感到真像听着二人谈话,不至于像听留声机片。答话不必一定直答所问,或旁引、或反诘,都能使谈话略有变化。心中有事的人往往所答非所问,急于道出自己的忧虑。或不及说光一语而为感情所阻断。总之,对话须力求像日常谈话,于谈话中露出感情,不可一问一答,平板如文明戏的对口。”(《老舍论创作》)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描写概述1 ~4 x* Z0 v6 z5 A
, ?3 ^& [5 P) V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2 D. p# s3 V& E+ N/ E
9 F* A* _* V% w4 B0 {7 W% k. ], x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2 ~6 b0 w  ]4 ^9 z8 t8 L4 ~0 [0 q3 X  Z% N
描写的特点有哪些呢?“今日读者的味已经受到与阅读竞争的其他活动的影响。所有这些活动都影响到现代写作,也改变了描写的性质。”“今日读者要求动作快,甚至在描写中也是一样。……你可以注意到现代描写的如下特点:
6 A( l% ?- R3 I. {7 `5 ~$ J
$ R: Z5 \5 n5 Z* x3 \3 n. [4 V1、全文统一于一种语调、语气和气氛——描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强一种感觉印象。任何削弱或改变这种感觉的都要删去。% N- J: {. S, B' M& m# ~

5 i* \3 ]! ^2 I& W9 q2 E( a2、动作——现代读者拒绝在为描写而描写上花费时间。他们需要在整个描写中有行动和动作。5 a( ^! ]4 E+ n# i+ b% l
2 r) b2 s: i0 m, k9 E7 I2 ?
3、许多感觉印象——作者运用词语诉诸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感觉’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 K( e$ c; H; A( e+ V

7 i# d) A" D& D7 I' z: x1 B! [4、活跃的、生动的图象——好的描写包含着能使你看见并深深记住的图画。”([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 w' p0 q; H4 B2 Q
/ u! z: {5 ^. P* @; X' Q( s二、细描与白描0 [0 W0 ~5 p' u6 _
( _1 u+ y, a6 C4 B0 K# w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 c% j* S* A* k& |* s) s9 i0 q2 F1 ?! ~6 n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 E+ m, d% o3 ~+ l! w) F) i1 b+ N+ N4 O" j2 ^3 }
三、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 ~; k9 }7 g" T6 ?2 G9 K3 b9 B/ N1 M; ]. `& [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如《子夜》一开头,描写黄昏时苏州河外白渡桥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畸形的繁华的。
% p' R4 N- P. a! Y+ j3 z! t/ ?/ g8 {" Q. _/ G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如朱启清《绿》中所写的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浮在天宇中一般”。
4 s1 Q! ]& |* K9 K, t. h) A( N. m  B" @+ [  L& t5 q5 b' ]
四、人物描写
2 f1 W7 s" w- T* V, ?4 e+ D
/ d1 H( t; m( S$ G; I刻划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z3 A( R' x7 F0 A4 r0 H' n, ?

, S/ u( S5 o% [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 o5 p* T8 @( q
4 G# v# s# @. Q7 o
首先,我们来研究正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 o" ^7 o6 S$ Z* U* [/ [8 Q' r9 @/ j, H( P$ h9 ^; H" w6 J
(一)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0 l" p  }% q/ M. V7 V. H% ~% P; ]- G& E& `6 S& ~* [6 P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
! D8 C, D5 }- x4 n% l9 u$ y% Q
: K; t1 i) n7 V7 k* k7 q1、简笔勾勒特征;
$ y; K8 r( V* J3 b) ~: u/ z2、运用修辞手法;
4 t9 b; Y7 C8 S5 J3、寄托作者爱憎;
7 o) u3 z" a+ s- \9 J5 i7 J  U9 _5 g4、借助他人眼睛;. B2 g2 g2 _7 A& v" i6 B3 `
5、相关人物对比;
: O8 S% y( g2 L. g/ u! i* ~6、一人几幅肖像;
+ ?! J5 r' P) B7 H' F- _$ w' X4 @7、结合其它技法。) Z( f! x6 }& x; X8 X3 j
% {7 F& {9 e5 f- W. q7 w9 d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其关键在于:
+ @; b. V  R8 r7 Y" ~- R& _
# r% ]& j8 x' b! e. q  O6 l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有的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的。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 G' ]) A; G. B" R" W& _# N' r4 u+ N2 w( o0 b* Q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5 `8 ~+ L% Q& N/ r: T5 X$ T

) \2 \) p" t' c0 s, k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2 ]- ~. p& ?, @7 U& ~5 |) B+ m- h2 p7 g' N9 ^% M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如《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却心毒手狠。
; E* N/ S+ c& N
$ B7 l2 \0 S+ a: X) ](二)心理描写: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A% S( Z: G* ?8 i/ [
# O8 e0 X$ t% ]# t2 s% I0 j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 @9 B/ G  W; ~1 U& K6 F6 ^5 l' U" _0 h) Y* d! j! n1 [+ E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X: R8 k' o7 ]' I" S
& u9 N( w4 ], F) Z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7 }" W; g$ ~3 t9 f- e0 M' e2 ~/ W" _1 F% `6 t# ~2 |) u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 Y% s( u- A9 ^' i$ `" q, x2 y
6 m2 x3 K6 X+ @* U(三)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O  @, C1 s8 K; g! Q. O

) S; p% f9 U" h5 ]2 v为什么要进行人物行动描写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
+ ~7 E' `( f8 W4 z
& s1 N8 e) x$ k1 ~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 Z2 e  ]4 A! D: d6 ^

  ^9 N; q* M3 v; ^" ?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 c4 K- E) @$ x# J" S

' E- ~0 @. a6 Z9 s1 Q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
* a' K9 z' ]) [  d8 `5 R8 v6 `
" L" O  }* J2 `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 i: f4 N/ c6 t" _% q; e3 J
: t6 f+ b. P) }1 v" S, K- D7 B/ c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种方法进行描写的。“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2 M* c  g/ s$ [, D/ L7 n* Y9 u2 W, I9 W# _; b& P: d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他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 N' u- |" m( p/ N, E% q/ B. O1 w  W$ k
& _! a0 d5 N& D: \/ K: j2 c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矛盾着而存在。衬托的方法正是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反映和应用。《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
$ ~& H5 y/ b5 _/ }4 g
1 w3 L- D4 Y4 `! p0 \6 B* A对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时,也应根据主题需要,按照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是用正面描写还是用侧面描写,抑或是兼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P* b* P/ }' M! u" \
( t9 h' A2 X) w1 V" C9 B( Z
四、环境描写% {! |! \# h# t1 P3 e
, B2 w" y# \8 y8 y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B5 T! Z' A4 O
2 H! @2 i, l0 T% n. I0 x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8 P4 ^8 E7 _5 Z. C
% y3 N% b( a( Q/ [  u% d+ {0 X$ t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 L) z# U0 i# W) w' r  g, @" M7 x8 \% [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 ^, |! y+ X- f' G
3 M1 `: f  i. g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3 S( i1 d$ O+ ?

1 X, v7 }' w& q, O+ _(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5 o& u/ T* P& M0 y8 x$ L

" G+ ^* W) ^2 q(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 D" `: w- S+ c0 I+ _# e
. e" D  v- S* q/ G
(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 }( D$ F% u% M3 F6 I  t/ W

& T  s: v, I/ E! X# U3 G( k" t# z(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 y5 r8 V0 ^3 ?# o
' @1 \/ m. q' q# s3 v! `% Q$ v8 h- `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契诃夫论文学》)% g" M# E# I- O8 U* O: _
8 O) j1 p$ O6 a; U" v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 @; e1 c" E0 p* ^. ?3 E2 R: e: X3 a# \" X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 p. i0 G/ z8 m$ ~( f. i; C% H! {: `1 V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e: R! `! f. h0 O8 ~# k+ Z# X5 W1 R3 U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5 z8 U, G8 r8 K4 f! M/ z5 w

+ P8 U& G( P- }0 j0 q0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 H) U4 Y0 Y( q3 ]6 m4 w8 w8 V3 ~6 `( q4 D7 A; Q
(二)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h- Y# p) g" O
- \/ e4 o3 k6 ~& P! V9 I) J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同是王愿坚写红军的作品,《七根火柴》的社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就不同;同是写过去与敌人斗争,以表现***员品质为主题的《清贫》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社会环境描写也各具特征。而当代的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不少作品进行环境描写时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就是过去时代的环境中所不可能有的。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5 M  Y; s8 ]! U1 D  ^5 u" E4 ]

8 O5 y5 T. ^  ~) W五、物体描写
- s- H4 m3 O  j6 V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即描写各种动物、植物和各种无生命的物体——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器物、用具等。这种物体描写,也称为“状物”。状物是对物体的描摹,类似绘画中的“写生”。$ P6 y" f- ]8 s. \  A! i, s
状物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具体印象。前人对状物提出的要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也就是说,状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方面下功夫。% Y0 g9 x2 _, B: t) T
+ h0 T0 y# Y  X9 v5 I) z
什么是“摹形”呢?就是要逼真地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为了使被描摹的物体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在“摹形”时注意抓住物体的特征,既抓住物体的整体特征也要抓住物体的局部特征和细节特征。为此就要认真细心地观察物体、弄清该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区别,并且区分出该物体各个部分的不同之处。根据前人的经验,“摹形”要准确、生动,应注意运用数量词和方位词,进行比较,使用比喻,还可以用动态词语描写静物。
% o% t8 S+ P- ?2 R1 S6 r9 x1 E2 A6 f' J$ P3 h
什么是“传神”呢?就是要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使描摹的物体具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或联想,或启迪。“传神”要与“形似”结合起来,切忌外加。最好是在“摹形”过程中“传神”,当然也可以在描写的同时兼用议论,只是要适当,不可过多。; m; _. `- w6 J: m% `2 @/ j

8 n( P2 i# O5 k; U: b描写物体——状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其顺序与观察顺序有关,与物体本身构造有关,也与主题表达的需要有关。: C6 A+ p; W, v7 B

' I& p0 X+ m1 B$ d( _* w! H7 a按观察顺序状物,通常是依据人们的观察习惯,由部分到整体,由表面到内部,或是由形状、色彩到位置、结构。按物体的构造状物,其顺序可以是由上到下、由前而后,从左至右,或由主要部分到次要部分,或由外部结构到内部结构。按主题表达需要状物,它的顺序必须与物体的主要内容相呼应,以体现物体内蕴的意义。
1 Z3 i' e3 y5 @" x$ |# \  H2 z$ T7 h; u$ C  s9 {6 X7 ~
状物应注意艺术性,尽量写得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引人人胜。
' b  y2 O6 |2 h! R2 b0 t
3 Y( N3 {+ W+ ^; O8 `3 y4 m关于物体的性质、功用、成因、制作过程及其用法的介绍,是另一种表达方法——说明的内容,不属于状物的范围。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写作离不开抒情,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技法。抒情的作用在于以情感人,即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前人十分强调抒情在写作中的作用,如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 S1 m6 X4 t! c! H6 D3 Z( H: Q, I3 m1 Z3 j" c+ e
在文学写作中,抒情是和叙述、描写同样重要的表达方法。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中,也常使用抒情来加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感染人的力量。例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结尾就运用了抒情的方法。他写道: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项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V1 O9 Y# V+ k; Z0 @) o* ]

3 f# c9 f& z% G9 i% L+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 M% v* }! `. N  E4 k/ `3 x
4 U) J7 i$ K& o5 S$ X$ z4 o+ k这段话就因为是用抒情的方法来写,对读者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鼓动性,鼓舞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奋斗。
+ w; v4 Q" m( B: y/ A7 r, X/ W
& x8 b1 I9 H( G) m, c抒情的方式有两种:
+ C/ H) g4 a  i; A- ~  C! Y, F- }5 O, }
一、直接抒情:写作者不借用其他方式而直接地倾吐胸中的感情,也称为“直抒胸臆”。
) \6 ]+ f, ?' r4 c2 W4 {4 [0 L
: u  [; b7 [: {, f) w* g  在现代诗文中,有许多直接抒情的佳作。例如秦牧在《土地》的结尾写道:“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青春的大地也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再如赵恺的诗《我爱》中的诗句:“我爱我柳技削成的第一枚教鞭,/我爱乡村小学泥垒的桌椅。/我爱篮球,它是我青春的形体。/我爱邮递员,我绿色的爱情在他绿色的邮包中栖息。”& H% k2 r2 {3 Z. L$ r; ~2 ^/ f
* u& u& l  Q2 S0 {
二、间接抒情:写作者不是直接出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z3 T8 w! i& o3 I
8 j& Q# u: l$ L0 r% m( Q' W0 }
间接抒情有以下三种方法:% L' U0 C5 N- M5 `2 l# j
( o- C: S. w' }( e
(一)通过叙述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事的抒情方法,称为叙述性抒情。其特点是用充满感情的笔调进行叙述。& b$ h4 e% W8 Q' a2 r
% I& G6 C3 _9 l$ l# d3 ?7 x
(二)通过描写抒情:这是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可称为描写性抒情。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8 ]5 G' i- o' a% F- B  c
4 u+ y% C2 Q4 J6 k% T(三)通过议论抒情:这是一种附情于理的抒情方法,可称为议论性抒情。运用这种抒情方法,应注意它与一般谬论有所不同,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在写作时,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必进行论证,只要用饱蘸浓郁感情的语言来议论人物、事物、景物,就可达到通过议论进行抒情的目的。
7 I$ \6 D! w- R% P+ }# ?. Q$ [/ @' S& V  W* l0 f+ x) L
抒情的方法是受抒情的方式影响或决定的;而抒情的方式、方法则又是受抒情的内容影响或决定的。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所抒之情确定抒情之法。
* d, R! F  m" G" t3 c
  |+ O) A% \2 w9 A$ T" M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抒情的工作,实在是把境界、事物、思想、推断等等,凡是用得到的足以表出一种情感的一一抽出来,融会混合,依着情感的波澜起伏,组成一件新的东西,可见这是一种创造。但从另一方面讲,工具必取之于客观,组织又合于人类心情之自然,可见这不尽是创造,也含着摹写的意味。”
& t& u9 Q6 l: z: U- y3 {6 }% X/ S9 m. L9 f( ]" ^! q2 T
抒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j  B& r# o# ~+ C4 k
/ S" ^( Y3 m9 F- D" ~3 |
(一)抒发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写作时,我们要抒爱国主义之情,抒社会主义之情,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感情。
* Q/ A3 e, W& C& y% i2 G( t
# f% ?" O0 u! R! U) o# d(二)抒发真挚的实在的情感。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信,就是真实;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因为“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我们必须在真实的写作中杜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也不能故作多情,为文造情。
: I! c/ y( G) V* H+ `" Z( m' o: c- N
! b  z9 F- I- f# B(三)抒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写作时,应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认真斟酌、选择抒情方式、方法,重视抒情技巧。
7 h4 z( `, j2 T! R6 T9 o
6 X  X9 \. O8 m" d+ p, P, M4 l(四)抒情应充分利用修辞手法。
" D  ]0 a& {" d& C1 d# M
2 ~+ J) z3 M$ A7 H- v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肯定什么或者否定什么。# g3 M8 s  O+ ~: `9 i" p( `, i
( T- s7 Q0 H3 [  S, P. t8 c
议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是说非。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以交流思想、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
( |9 D7 v  A) s2 a0 _, \: W8 p; x0 a% B
一般来说,完整的议论总是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所提出的观点,需要加以阐述和说明的主张;论据——建立观点的理由和依据,是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论证——用论据来说明论点的过程。说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就是论证过程。
! p- T" M" J4 L/ F# B$ W7 ?1 r+ \+ [. h" K  c) n
如何写好论点、论据和论证?6 H$ n3 @6 \  |0 S8 J
9 ^2 E( T$ ^& `- Y) I/ F  U
一、论点是文章的灵魂,是选择材料的依据,是论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文中起统帅作用。写作时注意:论点应正确、鲜明、有现实意义;论点一经确立,在写作时就必须紧紧把握住中心论点来选择结构,不能缩小、扩大或者转移论点;对提出论点的方法进行恰当的选择。. u" I1 q/ ^7 ?6 ], F; H' H; T2 e

) Q$ y9 S6 _0 w: c0 c! L0 X& x1 E二、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点是在论据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没有充分可靠的论据,论点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论据在议论中十分重要。
) _' D" @% h/ Y/ k  o7 |2 Z1 ~
! b  ^& a/ V$ \8 _! T4 P+ {2 X写论据首先要考虑:用什么作论据?可以是事实——事实论据。如可靠的事例,历史性资料,人证,物证,统计数字,等等。也可以是理论——理论论据。如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有格言、寓言、谚语等。其次,要充分注意对论据的要求:
0 x/ b" T  X: v
* d  d$ s& D; s一)、真实。材料须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可靠的,真实无疑的,令人可信的;! k$ o4 ?8 g  e' @) T* U9 y4 l

/ ?& A) ~, v. K二)、典型。材料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 T4 @: a2 I$ S$ N
6 F- O0 m* B$ S; K, j
三)、充分。材料是必要且足够的,有很强的说服力。学习写作论据,要克服或改正以下毛病:) o# a* V- n7 u: Z
5 v' _5 `( U( O' U- d5 a, }) {
l、论据不足,空谈理论,有实无虚。5 i. s% k8 o( Y" U0 x, t
1 J8 x  ^/ [: d) n
2、堆砌材料,论据臃肿,有虚无实,材料淹没了观点。
$ j" e% N4 E( L/ ^8 u) G6 n3 n, f4 h2 }2 y4 ^- S
3、论点论据互不统一,使论点站不住脚。
. v* L6 Z$ R' s* `) C9 b/ b; W
' k4 K6 I* g9 {- J4、材料不真实,瞎编假造。
9 o5 s, P0 I- b' Q# D$ Y* r6 L& f
9 Z. l, n! i1 ~/ s7 [8 ]三、论证是组织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它好像一条线,把论点和论据有机结合起来。- N: p7 F% S* s+ \9 d# B8 E
论证方式有:归纳论证(归纳法);演绎论证(演绎法);类比论证(类比法);引证论证(引证法);因果论证(分析法);举例论证(例证法);引中论证(归谬法);等等。
" _" j* w& o5 |& m  v/ S4 R1 I1 E' k$ }) y+ b& z
论证方法有:4 v$ I% Q& {) y  {( p- q  T3 V

* ?7 R2 o2 I9 T3 b2 \0 z; F(一)证明(立论). h9 @6 ^# X5 K/ _7 |
) D! }" b) V2 g* Z" ^5 M7 b
  证明是指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它是正确的,从而把论点建立起来。证明又称“立论”。
1 B! J* {7 z' t( ~: ^1 F% s! y- a" x' o# n) _
l、举例:是一种用真事实例作为论据进行立论的论证方法。夹叙夹议,就是用“叙”表述事实材料,提出论据;用“议”进行评论,证明自己的观点。
6 g" j5 b7 U) G+ m% a: M6 ]5 E: Y6 p3 ^, H: q
2、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问题进行论证的方法。要求作者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来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观点的正确,以确立论点。$ }! ]8 v- ^( |& j5 z$ T1 r5 c% s
1 L) }4 q" |. x0 \. J
3、引证:是一种通过引用经典名言或科学公理、常识常理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要注意的是,被引用的言论、事理必须经得起考验,是客观真理。还要注意引用不可过多。2 _# P7 G# U- i; p: J

: J0 ?# D; `, |; J4、对比:也是一种例证法。它与一般例证法不同的是除了举例外,还要用事例加以比较,突出事物本质,确立论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比较之中,容易开启人们的思想,扩展人们的眼界。它比一般论证包涵更丰富的内容,因之道理也说得较为透彻。
7 q( N+ g5 e" `/ E' Y  T( a9 W& r# Q
5、类比: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论证时可以讲故事,打比方,引用成语典故,以此说明抽象的道理。) r& O" S5 ]/ ]# x& ?) o) [; r

3 ^/ I, c& S3 j/ V7 a) V( b; M8 J(二)反驳(驳论)' K9 I* g# f# q& j+ O$ q% k

: `0 t2 T5 `5 _) `. c9 v1 Y这是一种反证法,作者通过议论,设法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从而驳倒对方,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有三种方法:7 v+ ]5 s5 i5 K
9 M7 Y' j4 w6 X/ H: L/ [$ ~
1、反驳对方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的错误。具体写法有:
" i  X" m& ~7 H; O# C- }# |5 l+ Z- B
①用事实证明对方论点错误。这是例证法在反驳中的运用。但这里不是用事实证明什么对,而是证明什么错。! s1 H7 z4 Z4 W! i  R3 b& c6 [+ s0 s
5 m  {4 V+ v4 X! O, W0 M3 \
②剖析论点的错误及危害性。3 R8 K1 B! \/ Q7 t

5 S7 @7 ^6 L. v; h1 U③引申对方论点,以暴露其谬误。
' f* V$ ?) _# w+ \& |; k1 m. @( H0 K. `2 P) s
④建立对立的新论点,以驳倒对方论点。3 G' b4 i4 s* M9 c; B2 C

& ]% m5 `4 V3 F; Z2、反驳对方论据。错误的论点有时是建立在虚假、错误的论据的基础上的;有的是捏造的事实和理由。从驳这些论据入手,将对方的论据驳倒了,其论点也就无法成立。  }3 Q8 H9 [3 s, D# _! a
* }9 {! i2 L: {: n' |: w
3、反驳对方的论证。错误的论点,有为它服务的论据,也有它的论证过程。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推理错误一经揭露,其论点也就不攻自破。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7 Q5 }5 \( ]0 t/ P/ G! f0 F
1 B2 [% W! \( z6 Q) s  x说明是用言简意明的文字,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构造、功用、方法、规律、发展过程等等进行解说,对事理进行阐释,或对人物的经历进行介绍,使读者对这一事物、事理或人物有正确的清楚的了解。
) h5 [  ]! x! q; Q# n% G4 M1 H6 e/ D9 p. H* X
在写作中,说明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它不仅是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议论文和其它文体中也常要用到它。就是文学作品也离不开说明,如小说中的插话,剧本中的舞台揭示,诗词前的小序等,都是说明。
) o) M2 {5 [! e; T# k6 m/ {' E/ U: I1 {' R
说明与叙述、描写、议论的区别在于:说明偏重于科学性、知识性,任务是解释说明某些客观事物,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而叙述、描写则偏重于具体、形象地反映或表现事物的情状、变化,使人在感知中受到感动。也就是说,说明教人以知识,叙写动人以感情。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实体,例如:人物、山岳、湖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桥梁……等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例如:立场、观点、法令、制度,名词概念,学术流派,风俗习惯……等等。  y  c' E0 [6 @% m  P/ b+ n$ [) w

. ], L, k6 H- v说明的主要特性有以下三点:
, k! l3 k  Q' V" i( }
6 e( _2 s7 c. T9 X: K  c% s一、内容的科学性。说明必须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性,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分类清楚,种属分明;能给读者科学知识。. E' m6 X4 c! B: z
, H$ R3 C7 x& `( ]
二、语言的简朴性。说明的语言要求简洁、朴实。让读者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最准确、可靠的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说明文不应生动、有趣。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指出:“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末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 V5 b3 U9 U. @$ b  V( d- `4 h% u: A* q; N5 ]( Q
三、行文的有序性。这是指说明必须按照说明的对象的牲和规律性,以严格的顺序进行说明,即前人说的“言之有序”。“言之有序”要因物而异有的可以依方位为序,有的可以以时间为序,有的可以以人们对事物的观察为序,有的则可以以副手自身的牲、规律和功用等安排为序。
0 `. u; u1 n7 k# c
' P: `. U( [* @# |. I7 V说明的主要方法有:
: \( n+ Q: o4 \, L. Y
, `7 B0 b% k' r. F1、概括说明:对事物的牲作概括的介绍性说明。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用得最为广泛。
$ @4 |) R* N$ Q, ^. f, I+ |1 ~3 ]4 D; l* ~: @- i' E+ }
2、定义说明:用简明的语言把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忏悔概括出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它是说明要领提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下定义要注意准确性,不能同语反复,不能用否定的判断形式,一般也不能用比喻。要全面说明一个事物,单靠下定义不够,还需要对定义作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所以,下定义的方法往往是同其它说明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 o2 Q2 J0 E# e% I$ b; x
0 n! t+ F9 W6 O, n5 t/ B" n+ e! ~
3、分类说明:为了说明的方便,对于复杂的事物往往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性质、功用等的差别,分成若干类,再根据这些类别一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的方法,能使文章头绪清楚,读者容易理解。分类要注意标准一致,每次划分只能根据一个标准,如果标准不一,就会发生混乱。分类时还要注意各子项要互相排斥,否则就会发生重复。& f1 D& {" F  @6 x4 r7 H

3 T& l6 W4 k1 Y0 W  M& ?* ~0 d3 D# G4、举例说明:举出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为了说明一般情况和比较抽象的东西,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化,往往采取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有列举法和典型举例法两种。
' F# i3 k1 d5 [1 B2 ], a( X% Y/ T) m) a# k0 a9 i$ \, Q& o' }
5、比较说明:将两种以上有关的事物加以对比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 q8 S% Z5 F0 L$ z

9 T2 `6 _  q) f$ r+ c2 Z6、比拟说明:为了把一些抽象的道理、复杂的事物写得浅显生动,还常常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对事物作比拟说明。- q; T2 B( @% j' }8 m, C) R" e

- C( k0 L* h# `7、解释说明:说明中对难于理解的名词、术语、概念等作必要的阐述,它比下定义更为详细。7 D2 K* R+ P, ~0 O* u2 }/ a

4 H! F& p- U; M& U- _9 p9 p8、引用说明:说明一个事物,必要时还要引用有关的资料作为说明的内容,或作为说明的依据。1 }5 u! h# [6 s0 a6 t  S! v

" N4 ~  F. T' e7 t. x% S, s9、数字说明:有的事物可以从数量上表明特征和本质,这就需要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e% z. j% b1 B1 M; V

) L+ ?2 j& O' Y- |8 `: ]" [10、图表说明:如用Microfost Word写作时,插入Microfost Excel工作表。图表与数字一样,有助于文字的说明。( j6 Y5 p/ H3 m+ _1 R

$ h0 ]; i$ P- O3 l) Z3 h以上10种说明方法,在写说明文体时,可运用一种、二种,也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说明。
老柳教车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的写作# f4 [- B% x1 h$ B6 r
& F( v7 x: s5 b' Y4 W$ u" v
第一节 小说概述
3 Y" f; ^8 T1 e) [7 f# u( H. i/ |4 ]# w  小说是什么?理论上的定义是: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 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 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而作家们对小说有着自己的认识,如贾平凹说:“小说是什 么?小说是一种说话,说一段故事,我们作过许许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经有那么多的作家 和作品,怎样从他们身边走过,依然再走——其实都是在企图着新的说法。”(《白夜·后记》) 这种“小说是一种说话”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初学小说者认真思索。0 f- q- ]3 u( Q& e' y' [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 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 为“小说的三要素”。! h& x5 N* o0 X2 U$ @4 R! \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这四类小 说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说,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较短小,一般二万字以下,两千字以上。 人物集中,故事单纯,结构紧凑。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侧面或片断加以集中描 绘,以提示社会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 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使读者盾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茅盾)由于它借一 斑而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把它譬之为“大伽蓝”中的“一雕栏一画础”。如他的 《狂人日记》、《风波》、《祝福》等。再如微型小说,它的篇幅更短,几十个字、几百个字至 一千多字。情节单一,人物很少。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贬或哲理。如日 本现代作家星新一的《宝子姑娘》和我国当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小说家沙汀说:“我 以为小说之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这个说 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要从事不同类别的小说写作,不能不仔细研究并熟练 地掌握它们不同的表现方法。
$ w% U4 O8 X1 r9 Y( l7 \第二节 短篇小说的写作
' B( {( b  i0 m( S4 P! w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 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 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9 }9 [7 v$ C( R- N1 G# m
    怎样写作短篇小说呢?+ e/ f! G  R. y. v6 l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执笔 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 创作,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世 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留遗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 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 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 过表达方法的基本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 多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所谓基本练习,现在通行的‘速 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 然已是成篇的东西,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 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对眼。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 精制品所必需的原料。许多草样斗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小说。”(《茅 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 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 生活、技巧三关都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 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 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 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s# `& g1 o: J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 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 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 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怎样开 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 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 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 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事,你 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 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是一个参加者。”
: S4 h- e4 }. i  M8 @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f. i$ o6 B6 v% x' [" {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3 Y2 R) L0 [- J2 D. n
   2.具有独特性;1 u. Q/ |5 {7 g7 \4 r2 P" Y
   3.具有一定的思想 内涵。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 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渗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严格选材,深入开掘 1931年,沙汀和艾芜写信给鲁迅,请教短篇小说的题材问题。鲁迅回信说:“只要 所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 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两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 写的。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 丰富自乐。” 高尔基也说过:“在短篇小说中,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丝钉,尤 其是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 这就告诉我们,写作短篇小说必须严格选择题材,深入开掘。那末,短篇小说怎样进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呢?: l$ J. G) M- z
   短篇小说的选材要做到:3 ^9 h1 R6 F2 g) `; |1 q% }0 p6 d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凡是人类涉 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材。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 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5 \% i$ r( Z- S! C* b7 a) e" v* }   (二)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要求作者不能象 写长篇小说那样写人生的纵剖面,而必须写人生的横断面,就象是横着锯断一棵树,察看年 轮可以知道树龄一样,短篇小说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鲁迅、 茅盾、巴金等作家为了在短篇小说中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写作短篇小说时,都是选取主 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为题材的。因此,有经验的小说家在谈创作经验时就指出,创作 短篇小说必须善于“截取”、“选择”。如王蒙在《谈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中就说过,短篇 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 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 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而且你自己还一时 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 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么。”2 P8 r2 `0 I, A0 l% F" |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 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 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 作道路的。 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 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 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 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 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 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 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 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 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 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E/ J1 A) D, d
   对于短篇小说题材的“开掘”——主题的提炼同样要十分重视。“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 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他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 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好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好的主题的。”([英]《小说家的 技巧》) 衡量一篇小说的美学价值,重要的并不是看题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对于题材所开掘的思想的 深度——主题提炼的程度。所谓开掘,就是要深入发掘生活素材所内涵的本质意义的东西; 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本质意义开掘得越深入,主题思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 美学价值也就更高。所以说,一篇没有好的主题的小说,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 李师东在《一个新的文学层面的诞生》中评论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时指出:“八十年代的 文学,是以对表现疆域的拓展的掘进、对表现手段的探索和实验为其显著特征的。与前几茬 作家相伴随的是冲突和对抗、张扬和摒弃、试验和沿袭、超前和滞后、创新和守成、反拨和 建立等源远流长的话题。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思 想观念、文化背景的冲撞和对举。”“在九十年代新的时空下,这一茬更为年轻的青年作家得 以走上文坛,正在于他们明显疏离了前几茬作家习惯关心的话题,而与社会的新的变化和进 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趋势……把个人的情绪与时代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处境勾连在一起,谋求 与九十年代社会的契合,体现中国社会新的进展,这正是他们的努力。以一种消解的姿态, 达到对文学的整合,以反先锋的方式,回归到朴素的情感姿态,以个人化的方式,进入到文 学创作之中,这正是这个新生代作家群的文学用心。”(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新 生代小说系列”总序) 应该指出:小说写作中对材料的分析与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分析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 H% N6 t. \0 t) h$ ?/ D, b   “一个文学作家应当走的‘创作过程’的道路,是和社会科学家研究过程的道路相反的。”“社 会科学家所取以为研究的资料者,是那些错综的自然的现象,文学作家的却是造成那些现象 的活生生的人。社会科学家把那些现象比较分析,达到了结论;文学作家却是从那些活生生 的人身上,——从他们相互的关系上,看明了某种现象,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它,如果作 家有的是正确的眼光,深入的眼光,则他虽不作结论而结论自在其中了。”(《茅盾论创作》 第466页)因此,小说作者的分析工作是与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体 验、理解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分析是理性的,但是它是融化在形象思维中的。
2 }( J9 A; B' B$ M* U6 f   许多小说作者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有的作品的主题是在人物之前产生的,而有的主题 是在有了人物之后才确定的。例如茅盾创作《春蚕》,是先有了主题,“其次便是处理人物, 构造故事。”(《我怎样写〈春蚕〉》)而王蒙说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并不是先有了主题然后再去 写的。他说:“《夜的眼》是什么先行呢?是感觉先行,感受先行,是对城市夜景的感受先行。 这里头有我个人的感觉,但又不全都是。……《夜的眼》就是写一个长期在农村、在边远地 区的人对大城市、对我们生活的感受。……这个感受饮食着深思对我们生活的深思,这个深 思还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它充满了深思。”王蒙又说:“《夜的眼》还有一个主题,这 也是我在最近才明确的,就是写了我们生活中的转机。……所谓‘转机’,充满了艰难,充 满着历史的负担,但又开始有了新的东西,大有希望。《夜的眼》里既有负担,又有希望; 既有伤痕,又有跨越伤痕向前进的努力;既有思索,又有感受;既有想不清的地方,又有相 当清楚的地方。我觉得《夜的眼》里包含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漫话小说创作》), D% n  K& r7 {( b
   总之,我们对小说的材料必须深入开掘,对主题必须刻苦提炼。而在构思时、写作中, 是不能将主题提炼、人物刻划割裂开来的。可以是主题先行,也可以是人物先行,还可以是 感受先行。而且,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即写成多主题的小说。; e" a. [- I9 a
   四、刻划人物,塑造典型
4 m  V' x- i% U   人物的刻划和典型的塑造,是小说写作中最重要的工作。茅盾指出:“典型性格的刻划, 永远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 {7 Q0 l: }- l& @; D: b- U
   怎样才能写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当然要充分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等表 达方法,采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等修辞手段,使人物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但是,仅仅这样还是很不够的,小说写作与一般记叙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 处,就在于小说要进行艺术概括,运用虚构、想象的典型化方法刻划人物性格,从而创造出 具有个性的又体现时代精神、社会牲特征的典型形象。为此,就“必须使现象典型化。应该 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巨大的和典型的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高尔基《和青 年作家们的谈话》)) X" x0 T7 B1 u, y% _5 ?/ L
   典型化的基本规律就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使“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 的单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实现恩格斯提出的要求:“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 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Q0 s/ c9 L' h- A1 X
   所谓典型环境,一般指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现实环境,其实,它“更应该包括特定 的种族环境、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各种稳态的以及动态的大环境要素。一个具有永恒 意义的艺术典型,正是诸种直接的现实环境以及全部的民族、历史、文化等深度环境和综合 环境所共同培育而成的。”(郝雨《在典型创造上用力》,1997年10月14日《文艺报》) 所谓典型性格,指的是人物必须是充分的共性和鲜明的个性的高度的统一体。人物的共性要 从人物的个性中体现出来。“人们常说,近年来的小说创作故事情节的枝干上并没有结了多 少人物之果,即是指作品重在把握围绕‘事件’所交织起来的复杂的社会现实,但缺少栩栩 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这恐怕就与缺少有深度的、富于个性魅力的性格刻划有关。因 此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关系的同时,深刻地把握人物内在灵魂,使‘身份’与‘性格’有机 结合而不能偏废其一,才能达到现实主义创作所要求的典型化高度。”(任玖珊《现实主义话 题再热评论界》,1997年10月14日《文艺报》)  g4 H& T. `; A5 y2 q  L
   在写作中,小说人物典型化的具体方法有两种:0 j( a; c, r! i1 o- L9 W
   第一种,以生活中的某一个原型为主,加以概括、想象和虚构,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个表兄弟。鲁迅结合平时对黑暗社会的 多方见闻,改造了这个疯人形象的内容,赋予人物以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塑造出了狂人这 个艺术典型。
; B0 D4 V! z' T: b6 v/ z   第二种,在广泛地集中、概括众多人物的基础上塑造出典型人物。这就是鲁迅说的“杂 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巴尔扎克在谈人物塑造时指出:“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 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骨。艺术家的使命就是 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体里去把描给变成现实。如果他只是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女人,那 么他的作品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读者干脆就会把这未加修饰的真实扔到一边去。”) v. r4 A+ Y& m: y3 ~7 r! S% G
   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这样的。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 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 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Y6 o' P7 d. Q1 k( N2 D4 L8 B
   有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其中的人物都是指不出生活原型的。这种作品中的典型人 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比用某一原型塑造人物形象更为困难,然而,一个真正的小说作者是 必须掌握这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的。 以上两种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有时可以在一个作品中同时运用,即可以用一种方法塑造 某一人物形象,而用另一种方法塑造另外的人物形象。
: C+ r) n6 p. e% p5 R) k   在刻划小说人物时,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0 _9 U& V/ Z- n' E% v# D
   (一)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 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 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 《小说面面观》中指出:小说人物在人生中的五项主要活动——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 死亡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真实人物的特点。只要他了解他们透彻入理,只要他们是他的创作 物,他就有权要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说明:小说人物由于是作者展开想象、通过虚构创造 的,因此他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小说写作,不能不首先明白这个问题。
3 z& [  ^7 y' ]3 }" E" L   (二)小说人物与作者自我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莫泊桑在《谈小说创作》中告 诉我们:作者写的不管是什么人物,“我们所表现的终究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使人物各各 不同,就只有改变他们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我们‘自我’的生活情况,这‘自我’是 大自然用不可越逾的器官限制所形成的。”“要使读者在我们用来隐藏‘自我’的各种面具下 不能把这‘自我’辨认出来,这才是巧妙的手法。”
7 o; X3 V' u: Z6 r9 Y! w8 \* @   同时,莫泊桑又指出:我们作者“如果对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我们就难免相当准确地确 定他们的性格,以便能预见他们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动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说:‘一个具 有这样性格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做出这样的事’,但决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 能够一个个地确定人物自己的非我们所有的思想中的一切最隐蔽的活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 本能所产生的一切神秘的希求,他那器官、神经、血液、肌肤和与我们特殊的体质所决定的 暧昧的冲动。”这就是说:作者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塑造着人物,但人物却对作者保持着相 对的独立性;作者三番五次地进行艺术构思,修改自己的人物性格,要人物活起来站起来, 是典型又是个性;人物性格一旦形成,一旦活起来站起来,他就要顽强地按照他的社会地位、 生活环境、思想性格、个人气质来思考,说话,做事,行动,抒发内心情绪。这时候,他常 常要跟他的作者发生争执,提醒作者应该怎样描写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的笔就只好顺 着人物自身的行动进行写作。当然,这种情况是只有在进行认真、深刻的艺术构思后才会出 现,草率从事是写不出真正的小说人物的。
7 M) {6 S2 q' V5 P9 z   (三)小说人物的个性特征需要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在小说写作中,细节描 写对人物的个性化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真实的典型的细节首先是行动方面的,也可以是语 言方面的,或者是心理活动方面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作家刘真从创作中体会到:“作品中 的细节,就象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部 来决定的。”“一个细节很难构成一篇小说,可它常常是一篇小说的引线或基础。”(《首先要 攻下的难关》)
# a6 s. |  _4 |! ~! w5 K# _   学习小说写作,一定要下功夫寻找这样的细节——看似无所谓却有重要意义的细节。因 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正是由许多适当而具有力的典型细节来完成的。唯有把许多有典 型意义的细节有机地贯串起来,组织起来,才能达到从典型环境中描写典型性格的目的。
- A% l0 g9 ^$ O. `, `   另外,有的作者还常常通过写人物小传分析人物性格。这种人物小传对作者掌握人物性 格有一定帮助,初学者也可在习作小说时采用。
; z/ y4 p. z; x* a: }. A* h   五、构思故事,安排情节 “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莉沙白·鲍温《小 说家的技巧》)  t9 K" V3 n3 B3 ]$ K* U# U
   故事是什么呢?“故事是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早餐后中餐,星期一后 是星期二,死亡后腐烂等等。就故事在小说中的地位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使读者想要知 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故事虽是最低下和最简陋的文学肌体,却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肌 体中的最高因素。”(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第22页)
8 c$ C+ a- l9 \! c0 ]8 V4 K2 f. Q5 \1 Y   然而,初学写作者必须了解,小说的故事和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是有很大区别的。小说的 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臆造由于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并进行了巧妙的组织, 读者会觉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还要真实可信。当然,发挥想象构思故事绝对不是毫无根据 地胡思乱想,胡编瞎造,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 为构成作品情节的基础,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中,选取最能展示人 物性格的事件,经过提炼的加工改造的功夫,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这种提炼的加工改造, 就是情节典型化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根据提炼出的主题,从人物性格出发虚构故事情节, 这是小说构思的基本原则。 学习写作小说必须懂得情节及其与故事的区别。情节是什么?高尔基认为,“文学的第三个 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屿、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的性格、 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和青年作家的谈话》)也就是说,情节是环绕着人物性格以及人 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爱·摩·福斯特指出:“情节是小说中较高 级的一面”,“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 了。”(《小说面面观》)7 t" t# K3 C* k
   传统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破题、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五个环节。当代小说的情节安排 已经不受这些环节的限制,如有的没有破题,直接写开端;有的可在高潮中暗示结局。
3 i" c& I8 H0 F9 }. n; o   在写作时,情节通常是由场面和线索构成的。场面,指小说中被处理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点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是比事件更为具体的生活画面。线索,指把 人物活动贯穿起来完成情节发展的事物或事件。短篇小说多为一根情节线索,也有两根的, 一是主线,一是次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 安排故事和情节需要使用“大纲”。一般来说,“大纲”包括:1、主要人物表;2、故事 要点;3、重要场面;4、作品主题;5、篇章结构。这样的“备忘录”式的大纲,虽然在实 际写作时会有修改,但是它比没有大纲要好得多,尤其对初学写作小说的人更为重要。 六、精于首尾,善于叙述 一篇好的故事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必须简单;二是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三是要有一 个好的开头。所谓好的开头,不仅仅是个结构的问题,实际上是小说如何截取生活片断、恰 当地“切入”的问题,是小说的总体构思的问题。好的开头必须直截了当,引进人物,展开 故事。 至于结尾,在短篇小说写作中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好的结尾可以提高和深化作品的的思 想意义、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优秀短篇小说的结尾,或给人以人生哲理的思索, 或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或使人掩卷深思…… 对于整个作品的叙述的技巧——写的技巧,同样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王蒙指出:“构思得差 不多了,靠写。写,不仅仅是把想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固定下来,写,是创造的最重要的阶 段。正是在写的过程中,你的思维活动、感情活动、内心活动才空前活跃起来。” 那末,怎样来叙写?可以像写章回体小说那样去叙写,也可以像书信那样去叙写;可以连贯 性地叙写,也可以间断性地叙写……应该看到,短篇小说的叙写是十分自由的。
2 W/ L# S+ `# z5 r8 o   叙写中的时间如何安排是个技巧问题,这是因为:“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的重要的地位。”(伊莉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P6 C' ?- I+ O' U- ^
   要注意以下三点:
; m4 X' h6 y% G# W+ B; W   (一)“小说家的时钟”:讲故事的要则之一是能同时天南海北,无所不知地讲,不但精 通历史,通晓当今,还能洞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者的叙述中,所有已知的和预期的 时间都集中在即刻发生的事件上。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家的时钟”同时报出不同的时间。 这种时间说明:无论故事起初是怎样构思的,叙述总是象花筒似地把各个时间牵连在一 起。最简单的叙述就是将各种感觉、回忆和推测的过程混为一体。 小说作者安排故事的方法之一就是他可以调整各事件所占的时间比例。一个重要的事件 可以写得比它实际发生的过程更长一些;而漫长的历史用一段文字就可以概括叙述出来。这 种叙述的灵活性正是小说作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用时间比例来表明每一事件的相对重要 性。从某个角度上看,小说家在写作时可以象一把扇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既然每一 篇故事根据自己的轻重缓急都需要一种特殊的计算时间的方法,那么作者如何计算时间就是 非常重要的。
) p3 l& a# S  M$ z2 M) {/ T   (二)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在叙写中,小说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把时钟拨快,有 时把时钟拨慢,有时把指针倒回或拨前,但是,没有一个作者能全然不顾时间的顺序。福斯 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在小说中,对时间的忠诚极为必要,没有任何小说可以摆脱它。” 这是因为,“日常生活同样的充满了时间性……不管什么样的日常生活,实际上都是由两种 生活合成的——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而我们的行为也显示出一种双重的忠诚。‘我只看 了她五分钟,但那是值得的。’这个简单的句子里就含有这种双重的忠诚。故事是叙述时间 生活的,但在小说中——如果是好小说——则必须包含价值生活。”所以,叙写故事不能忽 略自然的时间生活,但是更要注意社会的价值生活,必须匠心经营,写好价值生活。& \* P  j. j/ _0 m6 P; r
   (三)微观叙述和宏观叙述:小说的叙写应使读者有历史感。为此,小说作者在把自己 的故事安排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的同时,他就应对历史负起责任。这就是说,小说场景 的每一个细节,对话中的每一个片断以及书中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必须合乎小说发生的时代 背景。这样,在写作中就有了微观叙述和宏观叙述。所谓微观叙述,是指“按时序组织起来 的一连串事件”;所谓宏观叙述,是指“历史的一个片断”。这两种叙述使得作者能够正确处 理“小说范畴里的时间安排和小说结构与历史前景间的关系。”(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写 作技巧》)" G; `- h1 C% M
   (四)三项基本选择:在对待时间的安排上,作者通常有三项基本的选择:一是按“时 间一致”的原则来叙述,使小说里的事件在前后顺序上同阅读的顺序大致一样。二是用缩短 或概述时间的办法去叙述,在故事的开端或结局之间略去若干年月。这样,读者的阅读时间 和小说人物的行动时间是不一致的。三是用时序颠倒的方法 进行叙述,阅读时间和行动时间有时一致又有时不一致。
0 p) g  H0 A3 E, o) r5 f   (五)叙述时间的距离:时间在小说里除了起着“导演”的作用之外,又起着引起“悬念” 的作用。“在一本我们称为严肃的小说中,我们同样也感到,或者应该感到时钟一小时又一 小时地在轰响,日历一页又一页地掀过去。此外,时间还把读者牢牢地系在宏大的‘现在’ ——如果你愿意的话,叫它场景也未尝不可——,而这些‘现在’是由一些中间性的情节连 系起来的。我们可以在时间上前后移动,但是现在这一时刻必须牢牢地抓住我们。”(伊莉莎 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 n8 Q/ z8 w7 _第三节 微型小说的写作0 Z/ t5 I# B# Z# g) ?. T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 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 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 校。”(《论文学》)3 F7 r% V- a+ u% v$ {, P) b1 A+ g
   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类似超短篇小说的作品。……但是,超短篇小说 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是源于美国。”多数人推崇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 是创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其中《麦琪的礼物》脍灸人口。可以 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 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 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 一种新鲜的思想。
; q: Z; f; ]  r' }# w   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4 N. D+ `2 m$ m2 j$ E: Y# ]7 S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因此,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 凝炼,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全文只有七 行字,却具有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
) l9 U' I- r0 J; E( z0 j7 r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星新一写作一分钟小说,就极力追求“新”。他写道: “有些评论家把我的小说与美国的超短篇小说(Short-Short)混为一谈,这是不妥当的。 我是受了美国超短篇小说的影响。但是没有完全依靠,而是发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我的小说强调一个‘新’字,给读者以新题材、新知识,甚至让他们感到惊讶!”(星新一《一 分钟小说选》)为此,他常常借助于童话、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通过非现实的题材或 现实题材的非现实笔法,反映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表现清新的主题,如他的《保 修》。 当然,微型小说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说作品一样,有时并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时主题并 非一个,是多元化的,这都是可以的。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 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 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 x8 w( e7 l0 Y1 L4 y
   三、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微型小说的作者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 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因此,特别要在选材、剪 裁和布局上下功夫。
- `6 ~  R9 G4 |# I   四、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 中外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如邵宝健的《永远的门》的结尾就出 人意料。, J9 v. v8 U. Z
对待微型小说的特点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 争取在理论指导下站在较高起点上进行实践,二要灵活运用,甚至不去联系,让它们在潜意识中随时起到作用。还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 发扬精华,受到感应,并力求创新,出自己意。上述特点, 特别是“博采众长”中已经具备了微型小说的一些结构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种模式,供初学者学习。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模式如下:
1 A9 p9 `& g! z
6 O- c8 p8 h5 {4 R+ r* P开头& ^' V3 ~, X* i5 |, q/ ~
要使人“一见钟情”。方式有三种:; r) O! ?, K: Q
1,造成悬念,引起兴趣。如《那团云雾》,开头就写不知怎的没了游兴,连山顶上也罩上一团云雾。, E, b4 C$ U3 n  b
2,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往往开头就是人物对话。( A  Y8 q5 z& B- p1 N
3,含蓄蕴藉,曲径通幽。往往描写景物, 烘托铺垫并有照应和伏笔。5 [+ B' u$ e) E& ?) B9 a; {& G
中间2 H+ @( R! o4 f& c8 X$ ?9 u; Y/ U
结构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3 o' k1 o9 g9 H2 R曲折生致式。
* b7 A3 p8 J3 P* i1,单线曲折,一波三折。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因穷困而自杀的过程:弄回毒鱼, 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出外, 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 G/ n5 O4 K0 W: i1 `, i* w% w2,双线交叉,内在联系。一人两事,或两人一事;可以是两条明线,也可一明一暗,互为陪衬。如《小星的暑假日记》,父亲编造假材料,儿子编写假日记。父亲打骂儿子后,再要写材料时只好苦笑。5 \" h. k8 O2 `) b
3,反复回环,同中见异。如《奇妙的循环不等式》,车上只有一个空位,售票员不让老太太坐,却让“首长”坐。 司机上车后赶开“首长”请经理坐,经理的丈母娘正是老太太。 又如《他们都是瞎子》,写一对青年热恋、结婚、离婚时都看见一对瞎子相搀相扶。
" n  x, I$ `  r% b4,前后对比,双峰对峙。 如《变化》写一个业余作者先后发表两篇稿件后,单位领导不同的态度。+ c7 w# X* Y1 R& D. g
5,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前者,“扬”是主体, 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后者相反。这样,产生了情节发展的意外性,加强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 z) @8 P' A$ @" C1 {
7 Q" Z4 o; ^9 o* S# {# @重旨复意式。微型小说应以小暗示大,达到意义的升华;要讲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读者想象。主要采用:. C9 Z0 T. v; O  {( ]& e
1,象征。用具体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只起结构作用,不是象在诗歌中着力描写的中心形象那样。如《枪口》,写一官复原职的领导用别人送的枪打下猎物时,得知走后门的“枪口”也对准了他。
* [* I) H' [; q2 g# ?+ E2,双关。如《向不通》,写大学生向不通十年勤恳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 E) Z  y3 ?# y; w. M5 P
3,比喻。如《“炮”炸宴席》, 写小孙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捣乱, 又在爷爷不满新经理四十来岁年纪轻时放“炮”:“你不是十八岁就当县长!爸爸三十出头就当厂长了! ”
1 x" i" K+ n/ y& h* i) D2 O4,省略。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空白。如《落果》,老门卫退休后门口枣树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写信给厂长:“连几十张馋嘴都管不住,还管厂。”接着省略了厂长感奋、整顿厂风的情节,而写第二年老师傅收到一包红枣。& @9 I/ X8 A5 G9 ]+ z4 l
7 f& ~9 t' [" @5 N+ T( P6 F; L
采用其它文体和艺术体裁的特长。$ ~7 W/ }. p; y4 F

. e& }5 K+ O' ~) ?结尾
+ V- c! `; ?- P2 d) \, p# [0 d; j6 p. y' d# P$ h& m9 n- a! w
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种:
: S  u6 R. N4 Z- i2 w6 m* A* J- C4 D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i% n6 Y' n/ K

6 ]% J1 j: ?* ~& }6 Y! O
! c- r: O! S+ y) g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 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 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 o4 L" d- Z8 f) a' L! z% y
/ E- y& ^3 K: f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2 J( Z7 r8 _' s0 ^3 [0 E& l

& d$ a2 b% s3 X6 s; W. s8 e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 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 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 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 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3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哇,好长啊!先顶后看!!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3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名不虚传——水瓶!
鲜花(123)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大师总是一出书就长篇的。加拿大移民手册一写就10本,现在论写作又一写就9个贴子,还只是散文写作部分了。再把其他种类的写作归纳,可能又是一个长篇啦。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4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呃?是自己写的?好强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4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好长好长呀, 大师级人物。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我写的。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写的。
' f; l$ n, r4 F1 g( m! W
2 J. N4 Y/ @" b; R" K8 d" x后面还有好些,我会慢慢接着发。其目的是,让我们有空闲时,用自己的母语记录我们海外游子的生活历程。9 n7 c) p6 t4 @/ r+ M$ \  M

; J$ K# O/ E8 T$ H2 @6 T我写的东东,比这要长多啦!全是拎起来就垮的东西。不过看起来不累,一溜烟就GAME OVER了。暂还不能公布,请见谅!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大家的风范啊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杂文的写作! D6 }. K8 q7 n2 ~

! U$ I& _8 V( C7 k1 q第一节 杂文概述
& X8 P2 q7 F# h! h  `8 _- o! u* W6 d: q) D3 H+ A. q! r' k, r$ B4 z' t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 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 ,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7 M4 x! \! p; S& j% ^1 L6 h: S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 、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 j$ X) a1 X' \( i2 h/ A% a7 L1 d7 ?7 m; ~2 ~/ I3 y
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6 S# z( B) |! P7 Y; f+ x" L
1 s( t  q3 K( M# p; B& ]' Z7 I3 d
一、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 ~/ v% ^  Y/ c
% J0 `+ e& f& p5 u) k# {0 M杂文通常在三、五百字到一千字左右,几千字的很少。它笔墨不多,言简意赅。杂文篇幅虽然短小,取材却广泛多样。点滴的感受,片断的思想,鳞爪的观察,大至宇宙,小到微尘,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新闻时事,奇谈趣闻,皆可入文。作者评人、议事、说理 、录言、记闻均可。
7 t; [; s* S  K  \' ]/ \0 i8 j4 \9 L; E5 C3 F% O
二、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7 y3 \6 _# h( w0 H! l/ W  h
0 ]6 w/ ^) H: Y: N/ d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正如鲁迅所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自下而上的血路来的东西。”(《小品文的危机》)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对社会现实和公众思想而写作的杂文,更使杂文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文体。
+ A7 }: j, f8 u9 `2 \  `5 z% j7 Z- B1 B
三、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1 s7 H" W1 ^2 L& ^" z! [4 y/ P6 Q/ V3 B* p
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即通过轻松风趣的语言,采用影射、讽喻、双关、夸张、 反语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无情嘲讽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 应注意的是:一,以歌颂为主的正面说理的杂文,不一定要用讽刺。二,不能滥用讽刺,也 不能不看对象乱用讽刺。; r5 @' X! k- s+ r

! {  S( T) h' ^+ L( a9 H1 v四、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g4 n# w4 ]6 G, q+ k: h: A

9 F/ ]( X3 x" v4 C0 N杂文评人议事应该形象、生动。它要求通过具体事物的描绘,把“理”寓于形象之中,使读 者通过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0 P9 v& G( X
+ E. f4 x5 ]6 G
杂文的形象性与小说、戏剧的形象性不同。小说、戏剧的形象性要求通过一系列完整的故事 情节、矛盾冲突和多方面的人物描写,来塑造完整的形象,而杂文只是对形象作“一鼻一嘴 一毛”的勾画,显出生动的“活态”来即可。如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 以“落水狗”比喻失败的敌人,以“叭儿狗”比喻专事谄媚的奴才。所以说,杂文是形象与 说理、诗与政治的有机结合。- h5 B9 p. R  j6 e3 p$ A
& @+ Z; ]- V7 r& X3 z
以上这四个特点,使得杂文成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h, T+ F9 h- W% Z1 W- O% d2 ~5 S

9 @  F/ {5 H4 b; d. A第二节 杂文的写作! {0 C4 v! W# g/ l. S. z8 R
% b( K3 i# N7 Y: w5 n
杂文应怎样写作呢?
2 f5 k- M: ^7 t* F
+ l5 o( c5 a& |  Z7 I! h# y一、大题小作. U4 g1 `; \" b0 {
, @+ ~4 ^' \7 U" |6 V' ^  x
就是要求从重大的社会问题中,抓住最尖锐最能反映本质的一点,或从一个侧面去做文章。这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写作者要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浪花见大海,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具体地说,可以从一个人、一桩事、一句话、一首诗、一篇小说、一条谚语、一个典故、一则笑话、一段历史传说等等,作为发挥议论的依据。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生发开去,提示隐藏在具体现象后的意义,发掘深刻的主题 。
" u- B  y% m( d+ A& o+ z' a
, r' }4 q7 S( Z, @1 H" r" o) a例如,有一篇《从拨火棍想起的》杂文,从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中选择了杨家宿将焦赞为 解主帅杨宗保边关之围,回府求援,在天波府烧火丫头的拨火棍“教训”之下,终于承认杨 排风的非凡将才,并自甘居下,请佘太君让杨排风领兵马驰援的小故事作为题材,生动而深 刻地表现了反对压制、摧残人才、渴望起用贤能之士为四化建设出力的主题思想。; z; N8 g# Y& ]4 F
% z+ D  P5 @2 G0 L  B1 n
二、勾勒形象5 ]6 V& q: K5 J8 m+ l+ o

* @+ s- ~8 @7 N2 U鲁迅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 。”(《准风月谈》后记)这正是对“勾勒形象”的最好说明。% u8 J5 }* O+ u$ q

8 u+ M( T3 Z' a9 v" }鲁迅说他“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取类型”就是勾勒形象,使这形象代表 某一类型的人。写杂文,就应如此勾勒形象,创造典型。
$ a* x' O7 K( q& F
! I' }  x3 y2 U三、多方取譬( D& o% D6 z9 l/ u6 I  P4 d2 K

7 E  m) S) a7 f5 C/ n- Y- P4 b写杂文常常要通过贴切的比喻,或者类比、讲故事、成语典故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以便于读者接受。例如,鲁迅在《做杂文也不易》中,将杂文比喻为“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的“小小的显微镜”。这个比喻是何等的深刻形象!它生动地显示出杂文精悍的特点和战斗的作用。又如,鲁迅写《论雷峰塔的倒掉》,巧用法海逃到蟹壳里避难的故事,显示作恶多端者在世界上无容身之地的道理。整篇文章表现了打破旧中国封建思想束缚的愿望,和对被压迫者“白蛇娘娘”的同情。
! T' R+ s: E' [% ~4 i) m
2 i5 P2 t0 p) j( T) N四、杂文要“杂”1 [) A' L) w  F0 k- P

0 K$ z: V5 Y5 {杂文要“杂”,指的是:
: [& s4 r2 R( D7 E7 B* J0 L
6 j& y. E- u8 z5 X6 J- j第一、题材上广采博取,多方涉猎。8 @' k& L2 i, p0 o1 O, W
目的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表现主题,丰富思想内容。
2 p* r+ r/ X; O  i6 u3 X$ q+ u8 V7 `
第二、内容上知识丰富,寓理于文# I6 d) j6 U# N, U) B

0 b* ?( j+ K* C0 w$ K7 @9 g   杂文的“杂”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和知识性。邓拓有一篇杂文叫《一块瓦片》。在不长的篇幅里,作者像一位饱经阅历的长者,带领我们追溯烧瓦的历史,让我们了解了瓦的过去。这里有北京故宫色彩斑澜的“琉璃瓦”,有明代庐山天池寺的“铁瓦”,有西域泥婆罗宫的“铜瓦”,以及古代统治阶级用来显示他们奢侈生活的“银瓦”、“金瓦”。作者又由历代统治阶级的豪华建筑联想到我国劳动人民居住的简陋,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北方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旧社会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悲惨生活情景。读 这样的文章,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又可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地 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就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寓理于文,寓理于趣。1 W9 n6 k0 S6 X

8 Z& W: P) P. A/ Q# S6 w7 O/ D* B第三、手法上善于用典,点石成金$ K% j3 c- b5 g) j% S% N/ e: @

* x$ [' V- ^- H$ G; a$ f$ {2 e典故运用得好,能大大增加杂文的知识 性、趣味性、生 动性。例如鲁迅写杂文,对古今中外历史掌故、文人逸事,无不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妙趣 横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一文中,用《红楼梦》里焦大醉后骂主 子的故事讽刺新月派: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酒醉 ,从主子 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主人深恶、奴才 痛嫉,给了他一嘴巴粪。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类的境遇。……2 h- b2 w4 b; F: h

$ E3 ^' N) a2 R4 k在杂文写作中,初学写作者常常苦于“杂”不起来,缺乏形象性,没有一点杂文的味道。出 现这种窘境的原因,除了对所写的问题想得不深不透以外,还与作者生活经验的贫乏和知识 面狭窄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平时必须注重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与开拓,不断扩大生活视 野和知识面。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文学的写作. ?3 C/ }, B5 y2 d% L

) M: c5 Y" Y3 u! Y% O第一节 报告文学概述) h5 w2 L- A9 E' S
$ ~7 y: E. @- _" {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 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 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 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 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8 K& s% W& C( P8 r! z
" c3 a* T9 ]4 R: ^7 [- v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 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
0 Q* R( e! i+ p/ ^) `7 K5 p
$ p& L, ]& z4 I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 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 F# _1 |% d" b* s" I
% n& ~* n3 o% f5 \
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 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 P. T3 ]% S- o4 N5 F+ i, N  r
3 ]+ o* k/ S* _  F%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 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 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U- X2 A" f3 z7 h) w* X7 }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R. K8 d' s8 x  e3 M/ S2 V- ^1 J8 `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d* ~8 F. I$ H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Y. P% d9 P! m/ o4 u# `, V8 Y1 a
% ~, b% b, Z3 S, q3 A! M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 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 。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 c" s1 v) W- N- ]/ k: u" c6 ?. Y+ z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 U* B- Z# C4 S3 f(一)鲜明的新闻性
2 ]" K3 T9 R7 b% F. z0 I  q/ c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
/ B. u6 y7 u9 s# `) L7 G+ J# f
9 P+ k  [' A3 d* L" x: J6 {& l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 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 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 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 、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 B% ~8 n# u8 m; H- f$ q$ r
2 G# Z6 S3 M) L* \2 T- G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 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 本质的。' D' g2 j, }8 g( l; G
" `7 H% C' m5 i4 ?
(二)强烈的文学性2 k" i: Y6 k; H/ r% h" K! A
6 s+ N- O) {) `0 O" M: J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 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 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 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
) s9 W3 S! _7 E4 V" x0 o9 R
% g0 u; g3 x, E6 k* V(三)深刻的政论性
: F: H7 E% H% L3 K+ L
- S. Z( B* W, q! B5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 。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 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 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 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_( L' \* E( ^3 ~/ y2 j

$ K& y! \: _! Q' r- W: o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 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 r( O! d6 ]" f* j& o
/ X: g1 O3 _# }, ?7 c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写作
) Z! ^7 B4 G4 g1 Z) D9 p$ d4 \" S* ~2 \% L8 K, x/ X5 F; w2 A4 e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 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 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0 D7 d6 d! |3 D* Q  b! T% n+ F- ?# l4 q% i
一、进行深入采访
. Y4 e  A; |) t# ^3 Q. G% J" I5 B- I) ?( r! K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 获得生活材料(素材)。6 U' s: Z% y! \% n; T9 K& z0 Q
# X( E7 b# @1 J6 O7 ?/ ^. O% t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 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3 M; G* K& }! l3 w! ^

& K& ?/ C1 B: [" I3 z1 e(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 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 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 |; x3 E7 l1 p( C2 Y3 K. ~9 {1 l% S* v1 C/ J3 g4 k
二、精心刻划人物$ y: Z, l/ A+ o4 d' p

/ K; Z% W! ]# N* y) {2 j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 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 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 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 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 [2 Q* {- F1 M3 s7 w! e6 x- H% B# V- \( z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 G6 }: x: t$ e7 S+ M

1 u9 \. n, b  [0 C4 d7 k; x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 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 q0 p, U. D2 O+ ]6 E5 \# m3 S1 s" @' U, z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 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Q% U& @- M7 w4 G
. [# B. Q+ t4 ]' B8 e# C4 E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 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7 V/ r" K7 W/ w3 Q- y$ P
" L3 n  \: @  |- i) ?+ U8 u4 H; |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 g) p# [" X  q: H! G: i1 Q6 f3 E# x( S8 ?* c. b* M( A
三、巧妙安排结构
* E9 K& T0 C# d1 Y7 Y; c
. [) [% e" T. [9 y: R9 L;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 的经验。主要是:
6 x3 \0 z8 }6 M' A$ p, e3 g3 z9 q- j/ F& w, t% q) @$ K& h! |
(一)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 作者要从描写的 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 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 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 j0 l+ I% G" Z
" s8 ?6 Q/ A  ?- M8 g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 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7 q8 T  Q/ b6 A' K1 ]" J7 K2 {' Y* Q. b) u
(二)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 ,放到最 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 开头, 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 显著的位置。
$ }2 o  V3 ^( g0 I9 B
" E8 Y  ~: X9 }(三)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 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 和横断面,加以 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 R4 k& f" c8 Y$ f/ D( z
4 X5 x8 W7 D* m4 I( ], t四、展开合理想象
; ]  x# v6 @2 N) I  K( `
; j- _! z8 S  A6 M* f9 o, N! z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
* u% G- z% |( E( c, t+ c0 b& ]" n/ y" h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E& y) {$ l2 ~8 v, F3 w/ T( |  n
' ^0 h* _- c: b' [: P
五、写好精彩议论# W6 F1 O! n# V! ?9 e5 Z

' I  p# u+ h4 K1 t7 {7 A! l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0 @: n5 [- k' q* F( w

0 c8 W& d5 `8 T+ ^% A. U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9 I* m# s9 i. l! G& v4 n
1 Q/ F7 ?: G$ _8 R& e+ j/ m
(一)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 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 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 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 G1 D/ G. A" g* Q' d% j$ @9 F/ b$ _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 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 青一代而骄傲。* h) [' N& ]/ o7 G3 X6 W
# ?% q+ a2 L; i; q" v8 x' H
(二)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 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 的议论:
& H" U  N/ H- }8 h1 q& Z+ |; k2 g1 T& V0 x# r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 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 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3 U6 o+ i) d  H- ?) i

6 M. _. ]# _. l1 u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采用比拟、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进行议论是必要的,有助于增强议 论的艺术性。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第三节 报告文学模式
- X1 j4 J7 y6 A% `8 r* Y- x( ^: L: S3 X- G" T$ e' R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模式 1 V+ K' ]2 F( G

! P8 a+ s* g. z$ i标题。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
! t5 _+ F( C/ e% O' ]% x1 M- T  }. F  x5 \3 e
开头。通常在开头就显示出文章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 往往把开头处理成文章的思想示意图,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及场面或触目惊心的议论,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 $ n  X7 c6 J' t" A1 h

3 ?% o# z2 i/ L' \; M& m( ~( f(1)展示出一个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实感。有时还尽力使描写的生活场面上升为意境。如《亚洲大陆的新崛起》,开头就写李四光从国外回来的场面。   z( z4 ?' \. ^6 p- ~
! G# }" M1 A( U! S& P4 b
(2)交待事件的高潮或结局。如《扬眉剑出鞘》,写栾菊杰剑击受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又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逝世后人们的怀念。 % [1 m8 s# `0 G, }" y
* o( V) F4 h7 N# m% K8 T! z) d5 Q
(3)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感受。如《船长》。
4 Q/ g" Q7 F% B& T" J4 q2 |  V" z4 n1 z' t0 {; }$ k5 j5 u! I
(4)利用悬念,引出矛盾。如《大雁情》写人们对主人公的矛盾的反映。 - `* P( ]' o- g5 S
; L& Q4 R& L# z; D3 N0 H4 c
开头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如交待写作动机、 开门见山地点题等。
: a. G) |: @0 {+ x9 B; G4 h
- h; t' m+ ^( g中间。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安排好结构,二是写好人物。 5 Z! y- `0 h' }/ k% O
' i/ {/ ~* T: Q6 e1 Q' L  A
精心安排艺术结构。注意二点。 一是报告文学的主题比文学作品更加鲜明、集中、新颖。安排结构不但要在主题统帅下进行,而且明显贯穿和直接表现主题。 二是要反映和适应不同材料内容的特质。主要采用: - G7 [  w9 O# _( P0 `" f# U4 E

$ f* H9 {. {5 N# ^6 p$ g(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用倒叙手法,引起悬念。还可以采用多线条发展(主副交叉或平行并列)。 一般称这种以时间推移和过程进展为线索的结构为纵向结构。
: u) j9 k% j# V+ f+ q- e
) L& s- o# {1 V! W% L; O) b! c- r(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形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横向结构。 这种结构还可以安排成“闭合式”(借用戏剧结构术语),即选择主人公所处的一个典型场面和高潮时间,作为中心,将主人公一生发展的主要经历穿插在回忆中。 ! q" R# @, l+ Q
% q8 l( |9 M. Z- ]
(3)以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发展及感情起伏的过程来安排结构。《大雁情》由四个部分组成;四个小标题“她……”、“她?”、“她”、“她?!”贴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报道对象认识深化的过程。
. b- w# n# l( c+ L# P' B' y) T. w+ y& p% q' `8 r" Z1 |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主要采用这三种结构。
  K! j/ g0 K1 }4 w8 T' ~5 t
# T/ [$ E  e  x0 }* o1 ^# M( O认真写好人物形象。作者必须对人物有着鲜明深刻的认识评价,充满激情地写作。人物形象绝对不能虚构或者拼凑,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仅仅体现在抓住其精神特征即“闪光点”,选择提炼其言行上。要懂得现代人际关系学来进行新颖、细致的调查访问。要抓住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 B* u5 R5 ]2 X- P& a
% I- A7 s; [7 w' X6 D' n$ c结尾。常用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要与人物形象和场面相结合,造成一种余味无穷的意境。
- k8 J3 [, y; F- a: ~, a( ~0 L, P) k3 y0 d/ g+ n5 W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模式
- d$ c) Q! T4 k) J% m
5 D8 H5 _, s# _( k' D标题。一般要概括或透露文章中重大事件。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这片国土上》等。
( K  @$ N: |2 X. Z2 \3 ^. @
; T# J+ ?' f% h9 b开头。与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的开头相似,一般要求描写较大的场面或事件的高潮。还可以交待作者的写作动机来开头,如《热流》。议论入手,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 T* S6 ]$ j+ D; e; ~* J* M

* H1 `$ p& [% L5 p  C2 `中间。与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的中间结构安排方式相似,或借用情节小说的结构,或借用“以线穿珠”式结构。 2 o- p% Q7 M& L# F( N
* C1 W5 |* R" E; S) ?  Q4 O
常常借用电影电视“蒙太奇”的镜头连缀手法,以时间为经,经空间为纬,灵活跳跃,称为“全景式”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了不同地点的人们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抢救中毒民工的紧张活动。又称纵横交叉式结构。
0 K! s- t/ `7 E! F1 L5 k6 t
+ C4 y/ G1 F+ I  T& M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性格特征,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x- q) u# s/ t8 M3 b4 I4 @: k6 F( L& a
所谓重大事件,往往是需要歌颂的社会新事物,当然也有不少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阴暗面进行暴露的事件,更可能是歌颂和暴露兼而有之的事件。如《历史沉思录--井岗山红卫兵大串连三十周年祭》、《丐帮漂流记》和《大兴安岭大火灾》就是这样。 9 w6 E6 {. P8 V9 K2 `+ ?3 N- t

; C, h, M* {9 P% r3 m6 T2 r/ G结尾。常常是主题的总结和升华,或者一种感慨和展望。
) ~& k# v$ P! I" {% |, j% p+ b5 ~8 Y6 w# J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2 ^4 g3 d( g( h; J
; B/ q1 o' r  c% Z5 T标题。突出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颇具气魄,一揽无余。如《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强国梦》等。
  U* U# S( r8 r  Z9 u
) `5 }% v9 o$ p5 N开头。议论为主,宏观把握。常以一个细节引起。 , V9 i6 _( D7 m- Z; w( s
+ j$ h# N: Y$ ?4 i
中间。综合表现社会问题。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广泛采访,综合研究,以宏观的表现和理论的升华见长。随着八十年代经济及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原来长期被封闭的种种社会矛盾一一暴露出来,开放搞活政策也给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背景。诸如物价、教育、留学、人口、住房、独生子女、家庭婚姻乃至妓女、吸毒等问题,日益引起人民大众的关注, 更激起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生活深层开掘的勇气。这类报告文学继承了我国报告文学作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分支的优秀传统,忠实于生活的本质,坚持题材严格的纪实性。 作者往往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收集同属于一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主导下进行选择、提炼。 ' B( [( F9 n3 x" {4 h

  c; s9 U# {( n# w- R7 c结构常常采用“全景式”、“卡片式”。
4 B. J8 D, n  S! ?2 V' o0 j# Z! b* ]! j2 f1 _# H/ p) P$ W
人物形象往往较多,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一样,要求写出共同的精神特质,写出各自的个性和语言,服从于全文主题的表达。
4 Q$ k! h9 j% S' g+ `
; }( g& W, E9 S6 g4 w具有宏观全景的气魄。然而,易于产生贪大求全、 罗列见闻的毛病。要有理论的升华、形象描绘的细致生动。不能过份追求轰动效应。要以严肃和求实的态度来写作。
0 @' _. L: O5 h+ z/ g% I
8 w5 b* i: }1 _2 L结尾。往往重申和强化问题,引人注意。
鲜花(47)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4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谢谢。小时候我最喜欢上的课就是语文课,因为是自己的母语,怕学不好愧对自己的祖先,可是长大以后不幸的发现就语言来说真是学海无涯,真要活到老学到老。9 q- ^$ Q9 `/ n! z

2 Z" e8 P  F3 y" \; u6 Y[ 本帖最后由 又见炊烟 于 2005-12-4 09:38 编辑 ]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别急,后面还有。+ s8 N* H" Y! M) p( ]

+ p; e; a( j. p2 z/ u争取,能说到的,我都搬上来,将来大家写东西,有点参考的东西也好嘛!: t) i) D& b4 Q( Y' `8 n% x
. X/ y( K& V& H: r
嘿嘿!挺长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4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我经常对学生讲:! R9 H# b8 R- z7 _3 y; C/ [' q/ g

$ G- R) w' x5 V1) 写文章最重要的要有体验.有了体验,才能有创意.才能有感而发.不想写的时候可以不写.想写的时候不要过多考虑条条框框.影响下笔.
1 z( O; s1 X5 i: }/ o3 n; }
2 h' y/ N3 j- c" U2) 至于写作程式,你们有最大的自由.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可以自由选择文体.记叙,散文,说明,议论, 随便. 一篇好文,不仅在形式, 更在内容. 在是否给读者带来共鸣和感染力.* p; C' W5 B& g4 M* e
) G" E6 O0 A' e& C0 X4 h* C/ A: [
奥华中国语文课的写作评分标准也源于这两条原则.
鲜花(1394) 鸡蛋(16)
发表于 2005-12-4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shuiping老兄,久违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4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高中语文老师来了,快跑。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
" K. a( z& m+ X+ H3 ^
& Z+ f" c; ]3 e第一节 文学评论概述
( v0 G. V3 i% {! f- K6 ?6 t4 W+ q- O) Q+ {& O$ _% S& c7 [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 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 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 斯特《提高写作技能》)8 U6 _9 u0 E1 u) f
& r* M' ^! I! F! T) f( f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 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 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 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 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 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7 i# y, z1 i3 i

- @4 ]; \& v) X& x& A7 b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 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 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 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S  p; O9 u( B5 K

. F, K3 q( V" v'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 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 情绪、典型心理等。- g, A7 ]# {' U

4 R5 {2 c  o1 Q  S, w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 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 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 相存的。9 u/ @& {  {, F% [9 H  e/ J
' j. {- ~) ~" A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 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 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 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 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
; h2 E. d. y- h. C+ l1 @" |! m; _, }! E4 Z
第二节 文学评论的写作
& R6 A; ~) [# O9 w) e
: k# U; e6 m2 ]" g9 ]# a" h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2 ]: S6 b% ~5 Q+ A0 W! z  g5 U
- Q  k) \  _% x& G) V+ v(一)阅读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  o: ?1 I! `! z8 m3 r1 e; p
# ~  N. b( ], X0 x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 E, P# @# R& f0 i7 F$ z, l" a6 j; b& K; Y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 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4 V/ T% r# N+ `  Z
, s1 P2 d8 L. N( z: F9 Z  f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 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 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6 E: T! [, P" ?0 v+ p: }! r: e- p: F4 t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6 t1 ]# F) l; k0 q0 |1 p
  |) l0 A, R3 V- l6 @! O' v: S! i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 M8 d) Y$ L, M) A+ n5 f  o) ?, U0 X4 y+ a" [
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 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
/ m6 A+ S  N' O$ u6 U3 J
0 h* H8 H5 y+ K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 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 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 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t1 N! [* z$ I. Z; S6 F% u0 z

( z$ B9 b- Y$ k9 [( {(二)定题 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 称为“选题”。  D# A2 a$ ]. l3 B

3 U2 C7 p5 e" d* J  Y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 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 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应该怎样定题呢? 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7 y/ m& M7 w" Y4 w6 @6 [" ]
+ E9 I( P2 X% T: u/ \* M(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 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 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 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 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 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 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 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d1 {! r6 U6 t: I
% R6 N$ w7 s* O" B5 C) ?2 v6 R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0 c8 }+ w; N3 D; q9 f' s( A& L* ~
$ \: c% j* c1 m9 `(三)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 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 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 Q! C" q- S6 c1 ]% l9 _/ f. h$ X% T+ Z4 |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 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 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 i3 Y4 K9 w3 E/ r/ ?8 T& g
1 H8 ]. D: E* R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 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 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 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 e, N! C3 Y1 Z9 f4 C3 M; j6 [
! Q, q8 b- x1 e; ?
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
- a* ~& f+ `0 ]( E5 t4 G7 n2 t* H
  B7 Y4 x# l+ c+ B$ Z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 s# T6 b4 L+ e! W: ~

7 G, W* [9 w8 y- f( B% L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
( T" A+ B4 Q2 t7 w; ]5 t
) o: ~2 D: v2 c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 重弹、老生常谈;
. J! j/ H% \/ l) T- S) w( ?/ K! w* p( ?$ ?# y3 U2 T  D
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 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 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老柳教车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评论 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z) L7 h! x1 i3 g/ _. q# E2 K* ]

! n% |' G( Z% i, R4 t8 v4 ?' Z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 a3 F/ i/ s) T3 B" E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 }  _; ~$ Z2 W+ \) R6 i7 Z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G) p2 I8 f6 b' h/ @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7 `: A0 t1 T2 [6 u" _! Y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 f; C1 Z( y' ~. r6 b6 h5 R. b. `5 ^9 [* w$ F% E; K; j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 “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 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9 V3 F1 \9 k% }8 g/ M( U$ v* j/ W* h2 p5 }4 }& w6 h2 F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 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
  [# ]+ H5 l7 _% U; D. `5 v( u' d* A/ i2 Z
一、内容释义;
$ m8 Y  ~$ m$ ~  D4 C, }) f# E- Q6 ?8 T' Z' q* z7 Z
二、感觉感情; 6 t# N2 i/ x0 I" e* ^
* c* ]9 g- {: E; q6 h
三、语言调整;) Z# Q, `- M- r' k/ e0 Z
. _, f# p. O- u; ^
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 x- X8 m( e! [2 N6 G
: I/ a6 e# [4 E. X3 G: ^$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 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 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 趣的。/ t% ?/ ^' z1 t
" Q/ `# W5 X5 m6 Y- r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 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 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 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 b' ^( \# u0 \% ]
8 T# T3 c1 m2 E) I$ S! P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 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 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 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 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 作技能》)
8 g8 H2 z" B; [5 U3 T6 P. `: K6 ]- n1 Q9 R: _" y4 Z; i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 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5 ]/ @* b( G9 I; ~2 ?
/ K: V, P6 I9 T- w0 }  t! K  W: ~& d(四)写作 % L( d& `* d2 _7 C) d# y: w; H- A
. A# E0 u/ S0 n; H& x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3 D) \- Y0 I+ U) |
, ?" ?7 f3 a' B8 p: d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 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 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_7 q+ I% s/ R/ Z) l: f" _' x
5 Z, {: u% d: a1 G. V5 e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 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 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 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L) Z( b+ y, ^0 w& Z1 b: d/ B7 p2 [- o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 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 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B7 C$ R! H0 o
: F+ L9 T& d# l, Z  h, F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 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 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 论肯定难以服人。
8 C; _. [6 q( \* e: J
  Y/ x2 R3 _' _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 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哪,水平,前面的还没有消化呢!
鲜花(645) 鸡蛋(4)
发表于 2005-12-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向左走向右走 于 2005-12-4 17:28 发表
$ f* Z7 E$ L- f0 U7 R9 G9 a高中语文老师来了,快跑。

; D& ^0 }% P# _* Z6 B# ~好像比高中语文老师还恐怖的说。。。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心理—-感受5 {- n+ F" C# d( b9 E! P

% E) L. P. M/ h感受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的心理特征。它有着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有赖于人的五官开放。也就是说,作者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不仅要充分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借以知觉各种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作出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因此,感受就是作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强烈的感受是在作者的情绪、情感的强烈作用下产生的。离开了情绪、情感,就没有强烈的感受。写作者要怎样才能培养感受能力呢?/ B: T, ~3 u6 W5 \% L# a/ b: V8 j

+ O" Y0 C, M& o% V0 _8 }第一,要五官开放,身心兼用。感受能力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对于客观事物的综 合反映能力。这种能力的作用有赖于五官开放,身心兼用。也就是说,写作者对外界事物的 感受不仅要开放各种感觉器官,充分发挥人的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功能,而 且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去分析各种感觉、知觉,并由大脑指挥自己的行为。  h( h1 ^5 {$ k9 X+ r/ ~
   # r! k+ N2 v" o6 W. \) ~
感受既是写作者对自然环境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也是写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而且如思格斯所说:“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让 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写作者要 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首先就要努力去感受自然环境的各种事物,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 物和事物,并在感受的同时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确实可靠的检验”。* H( r! f0 h) C: D& O* B7 \/ e
: B3 _; W9 D) a0 x8 t& t! J; F
第二,要五官开放,整体感受。人的感受具有整体性,我们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要从多 方面感受该事物的各种属性。人类生活的世界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是一个有形有体 、有声有色、有香有臭、有动有静、有生有死、有分有合、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阴有阳的客观的实体。这种立体的客观实体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具有整体性的。而且,我们写作主体对这个客观实体的感受也是具有整体性的。这种感受的整体性表现在我们感受某一事物的属性时,各种感觉、知觉往往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感受的作用。例如,从鲁迅 对百草园的描写中,人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感受的整体性。7 s) g7 T; w% h- r+ J: o
! ?4 A% D$ ^  o5 Q8 ~" ^
第三,要五官开放,具体感受。能否积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具体感受人类的复杂的、丰 富的感情,这是一个写作者是否能够在文章中生动、具体而又准确、充分地表达情感活动的 关键。不论是生而即有的基本情绪,还是社会需要的高级情感,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通 过各种途径,深入各种场合,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具体地去感受,去体验。例如,愤怒这 种情绪的产生在人的机体上有什么变化,写作者只有自己对某人某事发生愤怒之后才能具体 地感受和体验到:呼吸是怎样加快,又是如何短促,心跳怎样加速,毛发如何竖起,胸部怎 样剧烈起伏,以及怎样横眉张目,紧握拳头。
' h* t) w+ p# W( Z8 Z: N4 `5 e, I) w8 A9 C
第四,要五官开放,独特感受。培养感受能力,要注意从生活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 感受往往会因其独特性而使写作者有所创新。这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感受,是一种宝 贵的发现,只属于作者个人所有。一旦把这种独特的感受形诸文字,就会产生动人的艺术力 量。因此,写作者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能力,并且努力表现这种感受 的独特性。' ]0 P# x! M& o: w. L8 B
" a: Z3 h7 X( d
第五,要五官开放,通觉感受。通感是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各种不同的 感受器官的“暂时联系”或“接通”。这时,在作者的感觉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仿佛 有形象,冷暖宛若有色彩和重量。例如《荷塘月色》中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用优美的文句写出了他的感受:由嗅觉感受到的荷 花清香,幽远飘渺好象是由听觉感受到的远处歌声。这种通觉感受是写作者的一种重要的心 理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心理能力,而仅模仿他人的语句,则只能学到皮毛,不可能从根本上 获得通感,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和运用通感。/ u8 X0 C% _. _

, `) \' G+ h. ]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能力,要正常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写作更是如此。记忆可分为:形 象记忆、概念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形象记忆用于感知形象,如游过济南的趵突泉之 后,可以想起刻有“趵突泉”和“天下第一泉”的石碑和泉水的形象。概念记忆用于记忆抽 象的词语概念,如对“理性”、“文德”等的记忆。情绪记忆用于感情积累,如吴伯箫散文 《歌声》中那“感人的歌声”留给他的记忆。运动记忆是往昔学会的如骑车、游泳、书写等 活动而现在还会做的记忆,其中的书写对于写作尤为重要。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称为表象。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了表象,作者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才能拿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作比较,进行思维。所以,表象成为作者从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 f9 d1 u2 p5 n. S# `: o

* t! `  |7 Q: l8 l. b  S3 d在理解表象的概念和作用之后,还须进一步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有三种:机械记 忆、理解记忆、情绪记忆。它们分别建立在意志、思维、情感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功能之上 。三者相互渗透,相补为用,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要具备的素质。! [$ R) c2 [1 [) z3 U

# Q2 j/ ?3 Z$ {3 q+ J一般地说,科技写作要求作者有较强的机械记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文学创作则要求作者有 较强的情绪记忆能力。黑格尔在《美学》中强调指出,记忆对于文艺创作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他写道:“属于这种创作活动的,首先是掌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经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人心里。此外,这种创 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 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 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
/ y0 K" b" ], V* T! V, B6 k+ i. X" y
! t: s) s( ~1 o" y创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记忆是一种比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a* K, L5 W' @( T( U' }9 R! \

5 p, H8 l+ ~! ]/ x8 c$ l它具有 四个显著的特征:
% s0 O0 x& i, b) o; ^- Q+ d+ C$ q9 i: }+ K
第一,古老与原始。沈从文从自己襁褓中的记忆追溯到他刚来到世界上四 个月的时候,这时他的祖母刚死不久,他说,仿佛记得被人抱着在一个白色的人堆里转动, “若不是我在两岁以后做梦,这点影子便应当是那时唯一的记忆。”(沈从文:《从文自传 》)
& f8 ]# G1 W4 Y! {) b; [/ K" G' I$ l, _
7 T% L$ ?4 f1 x4 g5 o第二,感性与新鲜。惠特曼说,他当年参加林肯总统的葬礼时,是一个四月的天气,棺 材两边堆满了紫丁香花。在以后的年月中,“由于一种难以解释的奇怪想法,我每次看见紫 丁香,每次闻到它的香味,我就想起了林肯的悲剧。”(荒芜:《惠特曼与林肯》)/ o8 x6 b5 B. ^( v* h
" I8 F# y/ s+ h$ R( b5 ]
第三,可 塑与变形。鲁迅回忆童年生活时,写到当年安桥头水乡的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是那样 “无与伦比的鲜美可口”;他家故居中一个分明是杂草丛生的、半堵颓墙的后院,却变成了 色彩续纷、音响悦耳、充满乐趣的儿童乐园。鲁迅很珍惜他的这些情绪记忆,说是“它们也 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回顾……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朝花夕拾•小引》)  Q$ |- w9 u- `1 m1 N% J7 |% S; F
: o6 ^: {8 Z" s' Z
第四,无意与不自然。柯岩曾写道:“人的记忆也是很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有些情景,有 些话语,在你刚刚接触它的时候,也许并没着意,但不知为什么,它却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 ,似乎铭刻在那儿了。”(1979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由于情绪记忆“是哺育作家个性的摇篮”、“是感情积累的库房”,“是驰骋艺术想象的基 地”、“是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琴弦”,因此我们在培养记忆素质的时候,有必要对它给 予充分的重视。' V& \, ~+ ~) x! i$ _2 M, H

% P9 a. E! i- q& N4 N; `* q% t5 t马克思说,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 第二册)所谓想象,是人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当人们直接或间接地感知某种外在事物之后,这种事物的形象会印在人的头脑中,以后它会 在遇到机会时重新浮现,并组成、创造为新的形象。
8 }2 x: J1 v# F, o7 o8 n) }7 e# g- `# F6 |
想象是以感觉、知觉和记忆为基础的。三者的区别在于:感觉、知觉反映当前事物的形象;记忆反映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想象则反映未曾经历过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及各种妖魔鬼怪,都是想象的形象,是非现实的。想象在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受想象的启发 而获得的,无数文学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 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 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0 11:19 , Processed in 0.268482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